郑和带领27000多名士兵下西洋,在航行途中被只有巴掌大的爪哇国杀了170多人,

运赛过去 2025-09-26 21:45:14

郑和带领27000多名士兵下西洋,在航行途中被只有巴掌大的爪哇国杀了170多人,但是作为大军统帅的郑和却说这战不能打,万万没想到的是,朱棣知道这消息后,还称赞郑和做得好。 说起郑和下西洋这事儿,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支庞大的船队在海上晃荡了好几年,带回一堆奇珍异宝,顺便宣扬了大明的威风。可要深挖下去,你会发现这不光是航海冒险,还牵扯到明朝那会儿的外交策略和内部权斗。郑和的七次出海,从永乐三年开始,到宣德八年结束,历时28年,覆盖了东南亚到非洲东海岸的三十多个国家。这规模搁现在也够震撼的,第一次出航就带了27800多人,62艘大船,其中宝船最大那艘长达140米,宽50多米,简直是海上堡垒。朱棣派他出去,本意有两层,一是炫耀国力,二是暗中打探建文帝的下落,毕竟朱棣上台那叫一个不稳当,侄子建文帝下落不明,总觉得后院起火。 先聊聊郑和这个人吧。他本名马和,云南昆阳人,回族出身,小时候家里祖上还跟元军去过中亚,家里有点伊斯兰文化底子。洪武年间,明军打云南,他十来岁被抓去净身进宫,从此成了太监。宫里日子苦哈哈的,他一步步爬上来,十六岁进了燕王朱棣的府当侍卫。靖难之役那几年,他跟着朱棣南征北战,立了不少功劳,朱棣篡位成功后,给他赐姓郑,升内官监太监。这人身高一米八几,体格壮实,会说阿拉伯语、波斯语,还懂航海知识,早年燕王府在北边,他没少接触边疆贸易和海运事儿。朱棣看中他这些点,才让他掌这活儿。要知道,明朝太监掌军不新鲜,但郑和这级别,统帅两万多人出海,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 朱棣呢,这位永乐帝可不是省油的灯。洪武三年生人,朱元璋第四子,早年封燕王,镇守北平,对付蒙古残部。他野心大,建文帝上台后搞削藩,他直接起兵靖难,三年打下南京,逼宫篡位。这过程血腥得很,建文帝下落成谜,朱棣上台后大开杀戒,清洗了一堆功臣和建文旧党。做了皇帝,他勤政是真,永乐朝经济恢复快,农业税改了,漕运疏通了,还迁都北京,建紫禁城。可对外,他好大喜功,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北征蒙古五次,死了好多将领。选郑和出海,一方面是信任,这人忠诚;另一方面,太监好控制,不会养成军阀尾大不掉的风险。朱棣这人决策果断,但也刚愎自用,下西洋花了国库不少银子,后人争议大,有人说劳民伤财,有人说值当,宣扬了中华文明。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从刘家港出发,船队南下,先到占城、爪哇这些东南亚港口。爪哇岛那时候分成东、西两部,东王威尼八歇,西王麻喏八歇,两人打得不可开交。船队到三宝垄港湾,士兵上岸贸易,带了丝绸、瓷器、茶叶,换当地香料、象牙。结果碰上西王军队推进,东王败了,西军以为这些明兵是东王的援军,一顿乱杀,死了170多人。这数字在史料里有记载,《明史》郑和传里提过,船队总人数两万多,这一下损失不小。部下们气炸了肺,军官们嚷嚷着要报仇,灭了这小国。爪哇当时就一岛屿国家,人口百万出头,军队几千人,明军碾过去分分钟的事儿。 可郑和没急着动手,他是统帅,得顾大局。开战赢是赢了,但耽误行程,破坏了宣扬国威的初衷,还会让其他国家觉得大明来者不善,以后通商结盟都难办。郑和下令封锁港口,派使臣去交涉,查清是误杀。西王麻喏八歇听说杀了明军,腿都软了,赶紧派人谢罪,还把肇事士兵全杀了以示诚意。这边郑和稳住船队,继续南下苏门答腊、锡兰这些地方,开展贸易。消息传回南京,朱棣听了,先夸郑和处理得当,没让小事儿坏了大局,然后教训爪哇使者,说你们这小国也敢动手,得赔。朱棣狮子大开口,要六万两黄金,这数目对爪哇来说是天文数字,他们国小,黄金产不出多少。 两年后,爪哇使臣又来,只带了一万两黄金,朱棣一看,摆摆手,说本就知道你们赔不起,这赔款是给你们长记性,以后别再犯。西王感动坏了,从此爪哇每年派使者进贡,贡品有胡椒、丁香、象牙啥的,明爪哇关系稳了。这事儿搁国际上说,就是明朝用外交手段化解冲突,没真打仗,但震慑住了对方。郑和这处理方式,体现了明初的“羁縻”政策,不直接吞并,但用经济压力和威慑让周边服帖。爪哇后来成了明朝的藩属国,进贡成了常态,这对大明东南亚布局有帮助。 这事件也反映出下西洋的本质,不是殖民掠夺,而是以德服人。郑和船队到哪儿,都建碑留记,带去医书、历书,教当地人种稻、治病。非洲东海岸的马林迪,他们甚至带回长颈鹿,当贡品献给朱棣。七次航行,总共带回各国使臣上千,货物价值亿万两白银。但好景不长,朱棣死后,仁宣之治时还续了两航,宣德八年郑和第七次出海,在古里病逝,船队带遗体回国。下西洋就停了,后人猜原因,一是国库吃紧,修北京城、北征花销大;二是宦官专权,朝臣反对;三是海禁政策,朱棣时代开明,后面又锁国了。郑和死后,明朝海军衰落,直到海禁彻底,错失了大航海机遇。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