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天塌了!黄仁勋没想到中国居然把事情做的这么绝。 面对英伟达公司对于中国的“挑衅”,仗着在中国的份额特别多,占比特别多,而且很多年中国人都喜欢英伟达的商品。结果,英伟达辜负了大家对于它的期待。 这位芯片界的“教主”以前大概从没慌过。英伟达仗着手里的技术王牌,在中国市场横行了好些年。它的GPU一度垄断了九成五的市场份额,从数据中心到游戏玩家桌面,几乎哪儿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中国人确实买账。人工智能浪潮起来后,国内科技大厂抢着囤英伟达的芯片,就算是为中国市场特制的“阉割版”H20,都成了香饽饽。英伟达大概觉得这市场稳得像铁饭碗,压根没把潜在风险当回事。 转折点来得猝不及防。美国政府一纸禁令,把H20也列入了出口管制清单,想卖给中国必须先拿许可证。这道禁令直接给英伟达的中国业务来了记闷棍。 黄仁勋急了。他在财报电话会上直言,中国五百亿美元的AI芯片市场实际上已经关上了门。H20的禁令,直接终结了英伟达Hopper架构在中国的数据中心业务。 更让他头疼的是,中国市场的风向早变了。以前大家没得选,只能依赖英伟达。现在禁令倒逼之下,中国的芯片厂商全动了起来。 华为、阿里这些科技巨头早就布局了自研AI芯片。寒武纪、景嘉微这些上市公司也没闲着,壁仞、燧原、沐曦这些新势力更是直接冲着GPU赛道杀了进来,不少已经开始筹备IPO。 这些本土芯片不再是当年的“小透明”。IDC的数据摆在那儿,2024年中国本土人工智能芯片品牌的出货量已经超过82万张。华为云推出的CloudMatrix 384超节点,都已经通过昇腾云正式商用,在芜湖数据中心规模上线了。 软件生态这块短板也补上了。本土芯片通过适配DeepSeek,慢慢搭起了自己的软件栈和工具链。昇腾AI云服务更是适配了一百六十多个第三方大模型,足够支撑行业应用落地。 黄仁勋自己都认了栽。他公开说,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95%跌到了50%。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集体发力。 长鑫存储在DRAM领域实现了量产,长江存储专攻NAND闪存。圣邦股份、纳芯微这些企业在模拟芯片赛道站稳了脚跟。中芯国际和华虹则在晶圆制造环节持续加码,给整个产业链托底。 英伟达不是没挣扎过。禁令生效前,中国客户掀起过一波抢购潮,单季贡献了46亿美元的H20销售收入,暂时撑住了业绩。但这只是回光返照。 公司财报里藏不住焦虑。英伟达一口气计提高达45亿美元的库存减值,还损失了25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额。原本71.3%的毛利率,直接跌到了60.5%。 为了止损,英伟达只能转向美国本土。它宣布要和台积电、富士康合作,未来四年在美国生产价值五千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但这终究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黄仁勋心里比谁都清楚,中国市场丢不得。他估算过,明年中国整个人工智能市场的价值能到五百亿美元,这对英伟达来说是天大的机遇。 可现在的局面是,中国已经不给他机会了。那些被迫转向本土技术的中国AI研究人员,早就用惯了国产芯片。黄仁勋自己都感慨,这些竞争对手根本不希望英伟达再回到中国市场。 当初英伟达大概觉得,中国离不开它的芯片,所以对出口限制的影响没太在意。现在才明白,所谓的“依赖”从来都是双向的。 中国有庞大的下游产业集群和需求市场,这就是本土芯片最好的试金石。现在各行各业都开始主动用国产芯片,反而倒逼本土设计和制造能力快速提升。 有些外资企业看懂了趋势,开始搞“China for China”的在地化生产,把中国的需求放在中国晶圆厂解决。这反而又给中国的芯片制造环节添了把火。 黄仁勋大概从没经历过这种挫败。以前英伟达靠技术垄断就能躺着赚钱,现在却要面对中国市场的全面失守。这不是中国做得“绝”,而是英伟达自己把路走窄了。 它仗着市场份额高就放松警惕,低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决心,也错判了政策风险的影响。等到禁令落地、本土替代起来了,再想挽回已经来不及了。 现在的英伟达,就像丢了半条命。中国市场的流失不仅是营收的损失,更是失去了未来AI时代的核心阵地。而中国半导体产业却借着这股压力,走出了自己的突围之路。 黄仁勋的教训够深刻了:在技术竞争的赛道上,从来没有永远的霸主。把别人的依赖当成理所当然,迟早会被市场抛弃。 官方信源:21世纪经济报道《英伟达H20被限购?中国芯圈自研突围丨芯片战场》
在中美芯片大战的这片战场中,日本人却发现了个秘密:美国抱着尖端芯片想跟咱硬刚,中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