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两党议员团打着对话的旗号来华,美军却在同一时间通过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连续试射

文人学社 2025-09-25 09:55:03

美国两党议员团打着对话的旗号来华,美军却在同一时间通过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连续试射4枚潜射洲际导弹。美媒普遍表示,这是在向东大方面“示威”,因为五角大楼认为在核潜艇和核武库方面对东大具有“显著优势”。 2025 年 9 月中旬,由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领衔的两党议员团抵达北京,成员涵盖民主党与共和党多位资深议员,核心议题包括管控分歧、恢复两军沟通机制等。 这是年内美国国会第三次组团访华,代表团抵华当日即与中方相关部门展开闭门会谈,议题涉及台海、南海等区域热点问题。 几乎在会谈启动的同时,美军 “俄亥俄” 级战略核潜艇 “阿拉斯加” 号在太平洋中部海域完成 4 枚三叉戟 II D5 潜射弹道导弹试射。 导弹飞行约 6700 公里后,精准落入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预定靶区。 这款核潜艇水下排水量达 18750 吨,配备 24 管垂直发射系统,所携导弹射程可达 11000 公里,每枚可携带 8 枚 W88 核弹头,静音性能达到 100 分贝级别。 五角大楼随后发布的声明强化了 “示威” 意味,明确提及试射旨在 “展示可靠的核威慑能力”。 美媒援引匿名官员表述称,此举是向 “战略竞争对手” 传递信号,呼应了此前五角大楼关于核潜艇领域 “显著优势” 的判断。 美军现役 70 艘核潜艇中,14 艘为 “俄亥俄” 级战略核潜艇,构成 “三位一体” 核打击体系的海基核心。 与试射形成对照的是访华行程的推进。 中方对代表团展现开放态度,会谈中明确重申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同时就恢复两军热线、降低误判风险等议题交换意见。 议员团成员在会谈后表示,双方就 “避免战略意外” 达成多项共识,同意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这种外交互动的顺畅,并未受同期军事行动的明显干扰。 “俄亥俄” 级核潜艇平均服役年限已超 30 年,虽经多次升级,部分设备老化问题仍难以回避。新一代 “哥伦比亚” 级核潜艇预计 2028 年才能交付,项目已多次因技术问题延期。 与此同时,中国海基核力量稳步发展,相关装备技术迭代加速,2024 年公开的新型核潜艇降噪技术与潜射导弹精度均实现突破。 更值得关注的是双方对 “战略平衡” 的默契维护。美军试射虽具威慑意味,但未携带实弹,且提前通报了国际海事组织,符合 “避免误判” 的通行准则。 议员团在华期间则反复强调 “对话优于对抗”,与军方的示强动作形成微妙平衡。 这种 “军事示强与外交对话并行” 的模式,成为近年大国互动的常见形态。 试射结束次日,中方按计划公开东风 - 31AG 导弹试射画面,导弹飞行距离超一万公里,准确落入预定海域。 中国国防部随后表态,称相关试验是 “正常训练安排”,重申始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核力量建设遵循 “够用、有效” 原则。 兰德公司研究员亚当・劳瑟对此分析指出,双方均在通过展示能力强化自身立场,同时避免突破风险红线。 议员团离华前,双方共同宣布重启两军中层军官对话机制,敲定 11 月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晤。这一成果与同期军事行动形成对比,凸显对话仍是双方的共同选择。 美军试射与中方回应,本质是战略能力的透明化展示,而议员团的访华行程则为这种展示划定了 “非对抗” 的边界。 这场时空交错的事件,最终指向大国关系的本质逻辑:实力是对话的基础,沟通是平衡的保障。 美军的试射与议员团的访华,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共同构成大国互动的完整图景。所谓 “示威” 更像是实力的透明化呈现,而对话则为这种实力展示注入了理性约束,在动态平衡中推动关系走向稳定。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