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总监:干式光刻机非常重要,中国光刻机的现状让我们感到不安。 二十年前的老

历史透视眼 2025-09-23 00:05:28

ASML总监:干式光刻机非常重要,中国光刻机的现状让我们感到不安。 二十年前的老设备,如今成了关键突破口。 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台干式光刻机的重新登场,会让阿斯麦公司如此紧张。 在一次官方采访中,阿斯麦产品营销总监杰罗恩·德格鲁特开门见山地说,市场对干式深紫外光刻机的需求正在反弹,反而是那些二十年前的老设备变得越来越吃香。 这不是怀旧,而是现实。 全球芯片制造正在经历一场“成熟制程回潮”,那些不追求极限性能的芯片,比如电源管理、屏幕驱动、微控制器、电动车上的控制模块,只要稳定、低成本就行。 先进制程被封锁的背景下,干式光刻机这条“老路”,在中国成了主战场。 更让外界吃惊的是,德格鲁特随后点名中国。 他说,中国已经在2024年公布了自研干式光刻机。 他们没想到这速度这么快,也没想到中国真的能做出来。 他的原话是:“这既让我们感到不安,也引起了我们对中国光刻机的兴趣。” 一个全球垄断者的警觉,说明了两件事,一是中国确实走出了一步,二是这一步走得比他们预期早得多。 这台让阿斯麦感到不安的设备,来自上海微电子。 名字不重要,关键是这台国产干式光刻机具备实战能力。 按照官方公开数据,它能支持九十纳米甚至六十五纳米级别的工艺节点。 这不是实验室演示,而是已经进入晶圆厂的产线,正在与封装设备联动调试。 一些国内芯片厂商如中芯绍兴、粤芯、华润上华,都已经开始用国产设备进行验证和试产。 这事放在几年前,几乎没人信。 中国不是没搞过光刻机,但很多年都卡在核心部件上,尤其是光源、镜头和控制系统。 而且干式光刻机的市场没那么光鲜,不像极紫外那样耀眼。 谁都知道高端好,但没人愿意从“低端”开始打地基。 现在这个趋势变了,不光是因为出口限制,而是成熟制程的市场真的变大了。 干式光刻机成了切入口。 绕过先进制程的封锁,从九十纳米、六十五纳米开始,逐步吃掉模拟芯片、功率芯片、驱动芯片这些“中低端”市场。 别小看这些芯片,它们用量大、出货稳定,而且技术门槛没那么离谱。 搞定一台干式光刻机,就等于掌握了芯片制造的“发动机”。 就像阿斯麦的人说的,别以为老设备就没人要,他们那些旧型号现在都供不应求。 阿斯麦自己也没闲着。 他们在全球收购旧设备,成立专门团队翻新再卖,目标就是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 从他这一举动就能看出来,谁都明白这个市场背后的增长潜力。 特别是那些原来用来制造模拟芯片的老机型,现在正在“返老还童”,二十年前造出来的设备重新上阵,继续发光发热。 但真正让阿斯麦动心的,不是中国买不买,而是中国开始自己造了。 他们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一旦中国掌握干式光刻设备的全部核心部件,未来是否可能继续向前推进,谁也不能断言不会。 而一旦有了量产经验、有了完整产业链,再往上爬一级台阶就不只是口号。 这几年,中国在光刻机配套环节也没停下。 比如光刻胶、掩模版、控制软件,这些原来依赖进口的东西,现在都有企业开始搞国产替代。 有的还进入量产,有的虽还在打样,但路子已经跑通。 行业内都知道,光刻机是一套系统,不是光靠一个主机就能干活。 真正难的是集成,是整个光刻生态。 而现在,这个生态正一点一点地从零开始补上来。 政策上也在加速推动。 从中央到地方,不少产业园区开始围绕光刻设备布局,一些城市甚至组建专班,只盯住设备供应链。 设备厂、材料厂、测试线、封装厂被捆绑成一个体系,谁卡脖子就集中资源突破谁。 干式DUV作为入口,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所以,阿斯麦才会罕见发声。 他们不是担心某一台设备的性能,而是担心对手的决心。 他们当然知道,从一台国产光刻机发布,到全面替代进口还有很长距离。 但他们也清楚,这一步一旦迈出,后面就不会停了。 现在来看,中国用的这条路,正是当年日本和韩国曾经走过的方式。 不是一口吃成胖子,而是从成熟节点起步,一步步吃掉中低端市场,稳扎稳打。 日本在九十年代就是靠干式光刻技术打基础,韩国则在液浸式光刻上追赶,再到后来才有了先进制程。 如今轮到中国站到起跑线上。 最后回头看那段采访,德格鲁特虽然没有说太多,但他那句“我们感到不安,也感到兴趣”,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行业里的人都听懂了。 这不是警告,更像是敬意。 一个巨头对一个后来者表达“兴趣”,说明这个后来者的速度和方向已经开始影响原有格局。 光刻这事,不看口号,只看设备能不能开机,产品能不能流片,客户愿不愿意下单。 现在,中国光刻机正在一步步变成真东西。 参考信息: ASML高管:中国光刻机进展让我们感到不安·观察者网·2024年9月17日

0 阅读:505

猜你喜欢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