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乌克兰军队真正惧怕的人,是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大将!格拉西莫夫大将今年,已经70岁,按规则应该退役了。 当一个国家打破常规,让一位已达70岁法定退役年龄的大将继续执掌三军直到2030年,这背后透露的信号,远比单纯的信任要复杂得多。 据路透社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于9日向俄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瓦列里·格拉西莫夫授予“勇气勋章”。 这一殊荣不仅象征着官方对其军事成就的认可,也凸显了格拉西莫夫在俄罗斯军队中的核心地位。 现年70岁的格拉西莫夫,被广泛认为是俄军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他在军事领域的影响力,远超一般的战术指挥官。 格拉西莫夫并不以个人英雄主义著称,也不追求耀眼的战术花招,他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战略设计和体系构建上。 他被视为俄罗斯现代战争战略的主要设计师,为所谓的“巨型战争”构建了一套高度系统化的操作模式。 首先得认识到,指挥几十万人,在一条上千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开打,这本身就是对常规军事认知的彻底超越。 普通将领即便在单一战役中也难以把握如此庞大的信息流和资源调度,更别说在广袤战线和复杂后勤体系下保持全局稳定。 这已经不再是战术层面的挑战,而是对指挥者大脑处理信息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的终极考验。 全球范围内,能够真正驾驭这种规模战争的人,屈指可数。 这种稀缺性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便俄军内部存在腐败、前线拿着中国产民用对讲机通话的低效现象,普京也动不了他。 在这样一个极度复杂的体系里,一个稳定运转、经验丰富的指挥大脑,比任何局部战术的灵光一闪都更为关键。 普京留住格拉西莫夫,就是为了确保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不会因为指挥中枢的混乱而突然“宕机”。 格拉西莫夫的作战风格,经常被外界形容为“慢”。 但这种慢绝非拖延,而是一种经过精密算计的资源与时间交换,是将耐心作为武器的一种战术哲学。 他的理念是“战争求稳,不求快”,强调通过持续施压、稳扎稳打来消耗对手,从而在战略上掌握主动。 这一思维方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车臣战争中格罗兹尼的巷战实践中形成的。 当时,他用耐心与精细布局,一点一点磨耗对手,最终以最小代价取得胜利。 这种战术思维的核心,是用时间和资源换取全局稳定,让庞大的军事体系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保持可控与可持续。 到了巴赫穆特和阿夫迪夫卡,这套战术被发挥到了极致,变成了残酷的“绞肉机”。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用俄军5倍于乌军的炮弹供应,去消耗乌克兰最宝贵的有生力量。 当乌克兰征兵范围扩大到18岁学生和60岁老人,而超40万士兵已经倒下时,这场资源交换的残酷性就不言而喻了。 战场上的“慢”,是为了给后方的经济绞索争取“收紧”的时间。 乌克兰GDP萎缩35%,完全依赖外部输血,而俄罗斯靠着能源转向亚洲,军费反而还在增长。 格拉西莫夫把胜负手从前线,延伸到了两个国家的经济耐力赛上。 2023年夏季,他甚至主动后撤30公里,故意卖个破绽,引诱乌军第47机械化旅深入,然后用炮火将其重创。 这根本不是常规的军事进退,而是在用最小的代价,榨干对手的进攻能量和精锐部队。 更可怕的是,格拉西莫夫主导的战争,早已溢出了传统的物理战场。 他深刻理解,现代战争的支柱是技术、工业和民心,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支柱一根根敲断。 他很早就力主投资电子战系统,如今俄军的电子战能力,能有效干扰乌军的无人机和通信,让“豹2”坦克和“海马斯”火箭炮这些西方高科技武器的效能大打折扣。 这等于是在电磁频谱上,开辟了一个让对手头疼不已的第二战场。 同时,对乌克兰军工设施的70余次精准打击,目标直指其“造血”能力。 这招釜底抽薪,就是要让乌克兰彻底失去自我维持的能力,完全变成一个需要外部援助才能存活的躯体。 而冬季对基辅电网的空袭,则暴露了他“混合战争”思想的内核。 这种打击超越了军事范畴,直接捅向平民的日常生活,目的就是制造社会恐慌,动摇后方民众的抵抗意志,让前线的士兵为家人的安危而分心。 所以,格拉西莫夫的对手们畏惧的,不只是一个狡猾的老将,而是一套将国家所有资源都卷入其中的战争系统。 这套系统承认速胜是幻想,转而追求在认知、资源和心理等所有维度上,把对手彻底“熬干”。 普京让他留任到2030年,等于是为这套冷酷的战争哲学做了长期的背书。 对乌克兰和它的盟友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种将国家意志与战争耐力推向极限的现代总体战模式。 只要这套系统还在运转,和平的曙光就难以轻易到来。
让乌克兰军队真正惧怕的人,是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大将!格拉西莫夫大将
文史小将
2025-09-22 15:26:35
0
阅读:58
我爱我家
打烂仗本来就是俄罗斯的传统,也是他们的长处。打着打着,就赢了。和俄罗斯人打仗,没有几个国家能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