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82岁老奶奶为了找点事做,竟然花几万买了台无人机,帮孙子的六七百亩地施肥,打农药,一开始孙子并没报什么希望,以为奶奶就是玩玩而已,结果,奶奶不仅一学就会,甚至比年轻人玩得还溜,老奶奶说:“现在犁田不用牛,机械都是满田飞,一点小事轻巧。” “这一点点小事,轻巧!” 据合肥晚报9月22日的报道,在安徽安庆桐城市新渡镇老梅村有一位老人,让众多年轻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夸奖。 别家老太太可能喜欢跳跳广场舞,但是这位83岁的戴淑英奶奶可不一样,她爱上了玩无人机。 田埂上,一架农业无人机正缓缓掠过田间,喷洒着肥料与农药,精准地覆盖每一片作物,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你再转眼一看,操纵无人机的可不是你印象中的年轻人,而是一位83岁的老人戴淑英。 她戴着一顶旧草帽,手中握着平板电脑,目光专注而沉稳,指尖轻轻滑动屏幕,微调航线和飞行高度。 老人的动作熟练而自信,她不仅了解田间作物的生长情况,还掌握了无人机的操控技巧,能够精准判断喷洒的量与方向。 本该在家安享晚年的老人,怎么会玩起了年轻人的心头爱无人机? 这还得从奶奶的孙子说起,刚开始的时候,戴淑英只是觉得自己闲不住,总想着找点事情干,哪怕是扫扫院子、看看自家小菜园也好。 但真正让她坐不住的,却是心里那份对孙子的牵挂。 孙子一个人承包了六七百亩地,每到农忙季节,施肥、打药、除草……几乎是在拼命劳作。 从天蒙蒙亮干到伸手不见五指,连扒口饭的时间都没有。 每每看到孙子疲惫的身影,奶奶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疼,可她又能做什么呢? 去背那个沉重得让年轻人都吃力的药桶?还是去扛那几十斤一袋的化肥? 她这把老骨头早已承受不了这些劳累,甚至连站久了都觉得累得直不起腰。 那种想帮忙却无能为力的焦灼感,在心里慢慢磨着她,让她夜里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 转机出现在一次家常饭桌的闲聊中。 孙子随口提到:“现在咱们村有农用无人机,一台就能把几百亩地的药半天喷完,比人工快多了。” 说者无意,听者却是心里一亮。 戴淑英坐在桌边,筷子在手里停住了,目光专注地盯着孙子,似乎是在思考这件事情的可行性。 最终,她下定了决心,必须做点实际的事来帮孙子。 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她主动从自己多年积蓄中拿出几万块钱,坚定地说:“买一台!咱们得让小伙子轻松点。” 孙子一时愣住,没想到奶奶会有这样的举动和决断,但看到她眼中的坚定和认真,最终还是答应了。 几天后,设备买了回来,戴淑英开始认真研究说明书和操作流程,从此,这位83岁的老人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科技助农”之路。 其实,孙子刚开始的时候压根没把这事当真,觉得奶奶就是图个新鲜,玩两天就腻了。 他嘴上应着,还手把手教了奶奶怎么控制高度和方向,心里却觉得这不过是一时兴起。 可他没想到,奶奶是认真的。 她学得格外起劲,甚至会掏出个小本子,歪歪扭扭地记下操作要点。 院子里,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机器摔了也不怕。 她坚信一个理儿:“脑子越用越灵,手越练越巧”,年龄根本不是问题。 没过多久,戴淑英的操作技术就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甚至比村里的年轻人还溜。 要知道,村里其他老人也试过学这个,但没一个坚持下来。 这份天赋和毅力,独她一份。 现在,戴淑英老人不仅熟练操控无人机,连挖掘机、割稻机这些平时让年轻人都皱眉的大型农机,也能轻松上手。 田间地头,她戴着草帽,手握操作杆,动作稳健而利落,眼神里透着一股干练与自信。 过去需要雇五六个人忙活三四天的施肥、收割和整地工作,现在她一个人一天就能干完,效率之高让邻居们啧啧称奇。 更让人惊讶的是,现代科技与她丰富的农耕经验结合得天衣无缝。 无人机撒肥均匀,覆盖精准,地里的庄稼长势明显比以前好得多,稻穗饱满、杆高叶绿,田野一片生机盎然。 六七年来,她不断学习操作技巧、调整施肥量、优化航线,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坐在家里看着孙子忙活的老人。 她变成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飞手”,用实际行动为孙子的农田分忧,也成了乡里田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晚年的生活因为这件事变得充实而有趣,每天都有新的目标和挑战。 戴淑英老人用自己的方式,让孙子省下了劳力,也让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在乡间田野中完美融合。 网友们看了她的故事,纷纷称她为“最酷的银发玩家”。 “服了,活到老学到老,才能真的不老!” “老有所学!接受新鲜事物与时俱进值得学习,为这样的老人点赞!” 说到底,真正的衰老,从来不是生理年龄带来的,而是当你对生活失去热情的那一刻才开始的。 只要心中有爱,无论多大年纪,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自由翱翔!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安徽一82岁老奶奶为了找点事做,竟然花几万买了台无人机,帮孙子的六七百亩地施肥,
文史小将
2025-09-22 14:26: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