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消息,中国宣布了! 中国减少乌克兰粮食进口,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过去一年,乌克兰对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占其总量的13%,而今年上半年仅占6.6%。 这个数据的背后,折射出: 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转变,而这种转变与泽连斯基当局的做法密切相关。 泽连斯基当局在接受了东方大国的巨大帮助后,依然跟随西方对中国的制裁,这让中国很是失望。 事情要从头说起。乌克兰一直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尤其是玉米跟大麦,对我国来说,曾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来源。 尤其是当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波动,乌克兰更是指望能借助我国这个大市场,把自家的粮食多卖出去。 那个时候,乌克兰一边主动求我国帮忙协调粮食运输,一边希望能得到更多订单。我国也确实在关键节点上帮过乌克兰,比如黑海港口运输的协调,还有粮食出口的谈判。 可以说,双方当时的合作还是挺顺畅的。 不过,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 随着乌克兰和欧美关系越来越近,乌克兰在不少重大国际议题上的表现让我国感到不太舒服。 最典型的就是在台湾地区问题上,乌克兰高层曾经在公开场合发表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 按理说,台湾地区是我国的核心利益,任何外部势力插手都不被允许。 乌克兰那番表态,肯定让我国方面很不满。 再加上乌克兰还跟着西方国家对我国搞所谓的“制裁”,这就更让人觉得心寒。 说白了,合作是要讲基本信任和尊重的。你一面要合作,一面又搞小动作,这买卖还能做得下去吗? 与此同时,乌克兰国内的局势也不太稳定。 俄乌冲突一直没有停火,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很多传统的粮食主产区都受到了战争影响。 种地的农民要么流离失所,要么只能勉强维持生产,粮食质量和产量都受到很大影响。 其实,粮食贸易这事,说到底,还是要看双方的信任和互利。 我国一直主张合作要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 乌克兰如果在重大问题上不能和我国保持基本的互信,甚至在台岛、涉疆等关键问题上发出不当声音,那生意肯定不会一如既往地顺利。 再加上乌克兰粮食生产和出口能力都打了折扣,市场份额减少是自然的结果。 现在回头看,乌克兰对我国出口粮食减少,既是他们自身原因,也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反映。对乌克兰来说,失去我国这个重要市场,带来的挑战还会持续。 而我国在全球粮食贸易格局中,只会更加注重供应多元化和安全可控,不会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至于未来中乌粮食合作会不会恢复到以前的水平,目前还没有新的官方计划,一切都要看后续局势发展。 总的来说,这次我国减少从乌克兰进口粮食,不是什么突发奇想,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各种因素叠加下的必然选择。 事情发展到现在,大家都看得很清楚,谁都不傻,合作要讲究诚信和实际利益。 没有信任,市场自然会作出调整。 这一切,都是大国博弈和现实利益交织下的真实写照。 参考:中国突然就不要乌克兰的粮食了,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搜狐网
“一个国家的钱包空了,怎么办?”巴基斯坦的答案很直接,找中国,发熊猫债。
【10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