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具早已风干的遗体,在罗布泊静静躺了50多年,2016年民警根据他留下的遗物,终于发现了他惊人的身份——他竟是一位在朝鲜战场获得二等功的英雄!他生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凝视] 2016年10月几位探险者在青海茫崖附近的罗布泊无人区,意外发现了一具风干的男性遗体,这具遗体的发现,最终揭开了一段尘封58年的往事。 报警后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勘查,遗体身着深蓝色棉工服和棉裤,身边有一只浅黄色帆布包,包里的物品成为破案关键:一份1960年9月13日的《洛阳日报》、几封书信、手电筒和防风镜。 警方从信件中找到了“李中华”这个名字,以及“四川省巴中县鼎山公社”等地址信息。青海茫崖警方与四川巴中警方联合侦办,通过走访调查找到了李中华的亲属。 2016年12月,青海省公安厅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的DNA鉴定结果出炉,正式确认这具遗骸就是失踪58年的李中华。 李中华的身份背景让人肃然起敬,他出生于四川巴中,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荣立二等功。1953年因小腿负伤退役返乡,回乡后从事织布和染布工作维持生计。 1958年,李中华离家前往贵州,先在铁路上工作,后来又去了砖瓦厂,1959年前后,他前往新疆,在若羌县米兰农场工作过一段时间。 在新疆期间他还与家人保持着联系,李中华的女儿李菊兰回忆,父亲曾寄几十块钱回家,让母亲给他做件棉大衣,可当家人把做好的棉衣寄出后,却再也没有收到他的回信。 关于李中华为何会出现在罗布泊,警方根据现场物证和时间线索进行了分析,罗布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而李中华携带的防风镜型号与当时相关部队的配发装备相似。 警方推测李中华可能参与了当时该地区的国家建设项目,但由于年代久远,具体情况已无法确切考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他可能因腿部旧伤行动不便,加上复杂地形导致迷失方向,最终不幸遇难。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退伍军人响应国家号召,从战场转向地方建设,那个年代交通和通讯条件极其有限,一封家书往返可能需要几个月,电话更是奢侈品,许多人在投身建设的过程中,逐渐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李中华的家人等了他58年,当地政府在六十年代就为他安排了伤残补助,但因为联系不上他,补助一直无人领取,直到八十年代,政府部门还在寻找他的下落。 李菊兰姐妹在得知父亲遗骸被找到后,第一时间赶到青海,她们终于知道了父亲这些年去了哪里,心里五十多年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2017年初李中华的骨灰被护送回四川老家安葬,这位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英雄,最终回到了故乡的土地。 在李中华遗体发现地附近,还曾发现过其他年代相近的遗骸,这些无名遗骸的主人,很可能也是当年参与国家建设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名字虽然无从考证,但他们的付出不应被遗忘。 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失踪人员的寻找变得相对容易,DNA技术、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手段,让更多失散家庭有了团圆的希望。 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有太多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他们可能是你我的父辈祖辈,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用汗水和生命铸就了今天的繁荣。 你的家族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故事?那些为了生活或理想远走他乡的长辈,他们经历过怎样的风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信源: 青海茫崖遗骸确认为四川巴中人李中华 曾立过二等功——央广网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8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