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媒体称,中国正通过引进韩国顶尖人才,与美国争夺高科技主导权。两名韩国国宝级半导体专家在退休后受冷落,近日已被中国高校任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半导体这个领域,最近有一件事在韩国闹得挺大。说中国在“挖人”,还点名了两位被称作韩国“国宝级”的半导体专家。 原本他们在韩国算是功勋人物,为三星、SK海力士这些公司能走到世界前列立下过大功,可退休之后却渐渐被边缘化,连做科研的机会都没多少。 结果呢,中国高校直接伸出橄榄枝,不仅请他们来当教授,还提供实验室和经费支持,让他们想研究啥就研究啥。这么一来,他们就选择来中国重新开干。 韩国媒体的报道带点火药味,说中国是在通过挖韩国专家来抢占高科技主导权,尤其是和美国争。 其实把事情放到更大的格局里看,这背后不光是两个人的选择,而是全球科技竞争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中美科技较劲的大背景下,人才流动显得格外敏感。 咱们先说说为什么这两位专家被称作“国宝级”,第一位叫李永熙,他在碳纳米管、石墨烯和二维半导体这些材料研究上是世界级的大牛,论文引用率排在全球前列。 2005年,他被韩国教育部和研究财团评为第一号“国家学者”。 简单说,他的成果直接推动了韩国在存储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让三星、SK海力士长期霸占全球市场。可问题是,等他退休后,韩国的科研经费对他这类老专家就不再支持,团队散了,项目申请也没下文,人一下子就被晾在那儿。 而中国湖北工业大学在2023年主动邀请他入职,还专门为他成立了半导体与量子研究所,研究所面积有1.6万平方米,年薪、住房、科研经费全都给到位,方向包括二维半导体、太阳能电池这些既前沿又实用的研究。 对比之下,待遇和环境高下立判。 另一位专家叫李淇明,是理论物理出身,在量子场论方面很有建树,2006年成为韩国第二号“国家学者”。 他曾经担任过韩国高等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在半导体、电池和量子计算这些领域都有影响力,但退休后同样没有合适的平台继续搞科研。 直到去年,他被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邀请,研究院所在的怀柔科学城不仅科研设备先进,周边还有国际学校和完善的生活设施,方便他带家属定居。他在那儿又能继续搞研究,还能培养新一代学者。 这两个人的经历其实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韩国,他们的科研价值没有得到延续,结果在中国却能重新焕发光彩。 对个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科研人才不是哪个国家的私有财产,他们有权去一个能让自己继续创造价值的地方。韩国媒体把这说成是“中国抢人”,有点怪罪外人的意思,其实更该反思的是,为什么留不住人。 换个角度看,中国这些年在人才政策上的投入确实有目共睹。国家层面推出了不少措施,比如“千人计划”、外籍人才永久居留试点、留学生创业补贴,甚至一些城市给全球百强高校的博士直接落户的政策。 除此之外,中国科研机构也在学习国外先进做法,比如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十年不考核论文”制度,给科学家足够的耐心和自由去做长期研究,而不是急功近利。 科研环境的改善不光体现在政策上,也体现在投入上。数据显示,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15%以上,而美国同期只有3.7%左右。科研投入越多,科研平台越多,能容纳的人才就越多。 再加上武汉光谷、北京怀柔科学城这些科研高地逐渐成型,生活配套跟上了,国际学校、社区都有,人才来了也能扎根下来。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外国专家愿意来中国发展的原因。 当然,这件事之所以被韩国媒体炒得热,还因为它放在了中美竞争的背景下。美国近年来频繁用“国家安全”做借口,限制技术出口,还打压一些华裔科学家,甚至连正常学术交流都设限。 相比之下,中国选择的是另一条路:不封闭,反而更开放,积极吸收全球人才。结果就是,中国在一些领域的进步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比如制造业自动化水平,中国每万名工人配置的机器人数量已经超过美日德。人工智能方面,阿里巴巴的Qwen模型、百度的ERNIE Bot都已经能和国际顶尖对手同台竞争。 具体到半导体,中国确实还面临不少瓶颈,比如光刻机、高端芯片设计等。但引进像李永熙这样的专家,就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他在碳纳米管技术上的积累,有望和国内企业合作,缩短极紫外光刻胶研发的时间,至少能提前三年。 而李淇明的量子理论研究,也能为国家计算网络和AI算力提供基础支撑。这些看似学术的突破,放到产业层面就是核心竞争力。 再说韩国的处境,韩国半导体产业虽然强大,但过度依赖几家大公司,科研体系相对单一。很多顶尖科学家一旦脱离企业或者研究院,就缺乏后续支持,容易被边缘化。
玻璃心碎了一地韩国人这次算是彻底的破防了,起码是5000多万韩国人一夜之间内,
【95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