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然就不要乌克兰的粮食了,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

不负赋墨尘 2025-09-14 02:36:39

中国突然就不要乌克兰的粮食了,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转变了。为什么转变,这不怪中国,责任全在泽连斯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段时间,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对乌克兰的粮食进口量,突然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要知道,乌克兰一直被称为“欧洲的粮仓”,在中国市场上也曾是重要的供应方。但如今,进口量几乎跌到了谷底。这么大的转变,自然引起了很多讨论。   有人疑惑,是不是中国态度变了?其实,事情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粮食问题从来都不是儿戏,背后有国际局势的变化,也有现实考量,更有乌克兰自身的因素。   如果往回看,中国和乌克兰的粮食合作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事。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济陷入困境,粮食出口成了维持国家运转的重要支柱。   那时候,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深入阶段,人口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于是两国一拍即合,中国成了乌克兰粮食的重要买家。   进入2010年以后,这种合作更是进入快车道。特别是2013年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进口的规模越来越大。   那几年,乌克兰的玉米、小麦、葵花籽油在中国市场上都很受欢迎,甚至一度占据了中国进口玉米市场的半壁江山。乌克兰农民靠着对中国出口,尝到了真金白银的甜头。   然而,风向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悄悄变了。黑海港口是乌克兰粮食出口的生命线,可冲突让这条线变得不再稳妥。港口时开时关,保险费用不断上涨,运输成本水涨船高。买卖讲究的是稳定,可乌克兰的供应链却成了不确定性最高的一环。   数据能说明问题。2024/25年度,乌克兰的粮食出口量一度达到1410万吨,还算可以。   但到了2025/26年度开局,仅剩下区区308万吨。这个跌幅,就像过山车一样,直接把买家吓退了。粮食堆在港口,运不出去,农民干着急,出口商也没办法。   对中国来说,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14亿人口要吃饭,这不是小账。中国早就有准备,一边扩大国内种植面积,提升玉米和小麦的产量,一边增加储备,还推动农业科技进步。2024年,中国的玉米产量创下新高,占到粮食总产的40%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在进口上也从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乌克兰出问题了,就去找替代方案。南美就是很好的选择。   巴西的玉米、阿根廷的小麦、大豆,都是可靠的供应;澳大利亚的小麦也在加大出口。2024/25年度,澳大利亚的小麦出口甚至达到了2194万吨,同比增加了11%。这些渠道加起来,不仅保证了供应,还让价格更稳。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5年初中国粮食进口总额虽然整体下降了41.2%,但从南美的进口比例却明显上升。这说明中国并不是少吃了,而是把采购方向调整得更加多元和安全。   除了战争和物流问题,还有一个因素让中国买家越来越谨慎,那就是乌克兰政府的外交立场。泽连斯基本来需要平衡东西方关系,但他在很多问题上公开站队西方,甚至发表了一些不太友好的言论。   2025年4月,他在接受采访时还点名批评中国,说中国“没有帮上忙”,甚至暗示偏袒俄罗斯。这话一出,立刻让人觉得乌克兰有点忘恩负义。   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中国才和乌克兰签了豌豆和水产品输华协议,双方的合作氛围还不错。结果一句话,就让这种氛围被破坏了。   对于中国来说,粮食贸易不是感情用事,而是涉及民生的大事。如果合作伙伴在态度上不稳,还时不时甩锅,那风险自然要重新评估。   更让乌克兰尴尬的是,西方并没有真正兑现所谓的“无限支持”。欧盟表面上鼓励乌克兰改革,承诺支持,但当乌克兰农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时,却设置了重重障碍。乌克兰农民原本以为欧洲的大门会敞开,结果却发现门槛比想象的还高。   这样一来,乌克兰对华关系因为外交问题受损,对欧出口又被限制,黑海出口还受战争影响,整个粮食出口的路越走越窄。   中国减少进口乌克兰粮食,并不是情绪化的报复,而是基于理性的选择。粮食供应必须稳定、可靠,这是任何国家都不会妥协的底线。乌克兰一方面受战争拖累,供应不稳;另一方面在外交上言行反复。   相比之下,南美、中亚、澳大利亚这些供应方更稳定,合作风险更低。   这其实体现了中国的自信,国内产量稳步提升,储备充足,国际采购渠道多元化,这让中国在粮食问题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底气。即便乌克兰出口锐减,中国市场依然能顶得住。   回头看这场粮食风波,责任并不在中国,而在乌克兰自己。泽连斯基如果不能在外交政策上找到平衡点,只会让乌克兰的粮食出口之路越走越窄。市场的逻辑很简单:谁能提供稳定、可靠的供应,谁就能拿到订单。

0 阅读:148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