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24亿,连工资都发不出,洛阳国资委差点签字,但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却坚决反对,因为“洛轴被外资拿走会威胁国家安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6年,洛阳轴承被债务压得几乎喘不过气,工厂的机器停了,工人的工资拖了,24个亿的窟窿像个无底洞,怎么填都填不满,这家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国企,眼看着就要被时间遗忘。 就在这个时候,舍弗勒抛出了一份收购方案,开价11亿,几乎要把整个洛轴带走,除了不能碰的几个军工分厂,其余资产全包,这份看起来像馅饼的“橄榄枝”,让很多人心动,毕竟,眼下最紧急的问题,就是活下去,但有人却意识到,这根“救命稻草”藏着钩子。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没有犹豫,他们不是简单地反对买卖,而是看穿了这场交易背后的深意,轴承不是普通零件,它是工业设备的关节,是高端制造的核心部件,洛阳轴承不光造过高铁轴承,更是参与过“两弹一星”的关键配套,一旦让外资拿走这块命脉,后果将不堪设想。 西北轴承的遭遇还历历在目,当初也是合作,最后变成了退场,图纸、品牌、市场全没了,连说话的资格都没留下,这不是合作,是技术和市场的双重蚕食,如果洛阳轴承也重蹈覆辙,那中国的高端制造将被拴在别人手里。 国家最终叫停了这场收购,但麻烦才刚刚开始,没有输血,洛轴就必须靠自己闯出一条路,河南省出面安排了永煤集团注资,成立了新的LYC公司,接收了大部分能用的资产,这不仅是一次资产重组,更像是一次艰难的自我切割,老洛轴的债务依旧压着胸口,但新公司终于可以重新出发。 第一步,是从最基础的生产恢复开始,车间重新响起了机器声,员工开始领到工资,2005年,LYC第一次盈利,虽然只有三千多万,但这笔钱意义非凡,它不是利润,而是信心的种子。 恢复生产只是开始,真正的突破必须靠技术,洛轴组建了一支400多人的研发团队,把每年营收的6%投进了技术攻关,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因为企业刚脱困,资金紧张,但他们知道,只有技术,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轨道交通是突破口,2008年,洛轴拿下了250公里时速的高铁轴承技术,两年后又攻克了350公里时速的难题,这些技术不只是数字,而是中国高铁迈向世界的关键一环,从那以后,中国速度不再依赖进口轴承,列车呼啸着在祖国大地上奔驰,而那些关键部件,正是出自洛阳。 风电也成了一个亮点,从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到后来拿下全球40%的市场份额,洛轴靠的是死磕,他们研发出18兆瓦的海上风电主轴轴承,成本只有国外产品的七分之一,直接把原来的进口商挤出市场,这不是价格战,而是技术换来的胜利。 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制度的支撑,洛轴在管理上动了大手术,干部不再铁饭碗,五年一竞聘,岗位能上能下,这让平均年龄从52岁降到了42岁,企业的活力重新被点燃,薪酬也不再平均主义,技术、生产、营销一线成了重点倾斜对象,那些钻技术的年轻人,不仅工资高,还成了公司股东,他们不是在给别人打工,而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拼命。 随着企业一步步走稳,越来越多的高端项目找上门来,C919大飞机、神舟飞船、长白山射电望远镜,洛轴的产品逐渐渗透进一个个“中国制造”的核心工程里,他们的轴承不仅能上天,还能入地,从航天器到盾构机,哪里需要高精度,哪里就有洛轴的身影。 2024年,这家曾经负债累累的企业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实现了近47亿元的营收和超过2亿的净利润,这个数字背后,是18年的坚持与蜕变,回头看,如果当初抱着那11亿就此了结,今天的中国制造恐怕要多一块短板。 洛轴的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制度和文化的胜利,他们打破了老国企的沉疴,焕发出市场化的活力,在最新一轮混改中,郑煤机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中航产业投资引入顶尖航空轴承技术团队,这些外力不是主导者,而是合作者,最关键的,是洛轴自己不再当“等靠要”的企业,而是主动出击。 他们甚至搞出了项目跟投机制,一个项目成功,团队最多能拿走30%的利润,这种机制,把责任扛在肩上,也把动力装进心里,风电轴承团队去年奖金分了1200万,这种激励,比任何口号都来得实在。 不仅如此,洛轴还投入重金建设数字系统,把生产周期从45天压缩到了18天,这意味着客户下单后,不必再等遥遥无期,而是能快速拿到高质量产品,效率与质量的双重保障,成了洛轴新的竞争优势。 面对市场,他们的姿态也变了,以前比亚迪嫌他们不够稳定,报价再低也不买,现在,洛轴用石墨烯润滑脂把轴承寿命翻了三倍,经过1.5万小时测试后,直接成了新能源车轴承市场的第一选择。 信息来源:人民网——《新闻多一点丨洛轴集团的转型升级之路》
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8 01:39: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