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男子开着自己的新车,带着妻子孩子一起去游玩,结果在高速路上,跑了600

小张主张 2025-09-06 03:36:24

河南新密,男子开着自己的新车,带着妻子孩子一起去游玩,结果在高速路上,跑了600公里,就花了13个小时,有7个小时是在充电的路上,他很恼火,当他向车店反映这个情况,他们的回复让男子更气了,他们竟然说这是正常的。   “600公里路跑了13个小时,其中7个小时都在充电!充电时间比开车还长!”河南新密的郭先生看着车对记者愤怒的说道。   原来,郭先生2024年9月购入的这辆五菱缤果,是他精打细算后的选择,“当时销售说这车节能省钱,续航能跑300多公里,想着带家人周边玩玩够用了。”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今年8月的一次长途出行彻底打破了他的期待,从新密出发前往600公里外的景区,原本计划8小时的车程,却因为频繁充电被拉长到13小时。   “刚上高速跑了100多公里,电量就掉到30%。”郭先生说,他按照导航提示在第一个服务区排队充电,却发现充电桩前早已排起长龙,“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轮到我们,结果充了两个半小时,电池只从20%涨到70%。”   更让他崩溃的是,原本宣称的“快充”在实际使用中却像蜗牛爬行,去年同样的路线,一个多小时就能充满的电池,如今却怎么也充不满。   随着夜幕降临,郭先生一家的焦虑达到顶点,在第三个服务区,充电桩突然显示“故障”,一家人不得不驱车下高速寻找充电站。“大半夜的,路边黑乎乎的,孩子又困又饿,我老婆急得直掉眼泪。”   最终,他们在一家乡镇加油站旁找到充电桩,却发现充电功率只有市区的一半。“看着充电桩上‘预计充满时间:4小时’的提示,我真想把车扔了。”   返程后,郭先生带着检测报告怒气冲冲地找到新密五菱宝骏4S店,让他没想到的是,工作人员查看后台数据后竟称“车辆一切正常”。   “他们说我买的是低配版,用的是自然风冷电池,长时间行驶后电池过热,必须降温才能快充。”郭先生指着手机里的充电记录反驳,“去年同样的天气、同样的路线,为什么充电速度差这么多?”   4S店经理解释称,风冷电池在高温环境下性能衰减是行业普遍现象,建议郭先生“提前规划充电时间”。这样的回复让郭先生更加窝火:“早知道风冷电池这么麻烦,打死我也不会买!”   目前,4S店已对车辆进行深度检测,并表示会“负责到底”。   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   有车主感同身受:“电动车续航宣传得再好,充电桩跟不上也是白搭!上次我在高速服务区等充电,排了3个小时队,充完电天都黑了。”   也有网友直指厂商责任:“4S店这种踢皮球的态度,以后谁还敢买新能源车?宣传时只说优点,却不提醒风冷电池的缺陷,这不是误导消费者吗?”   郭先生的遭遇其实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电动车续航里程不断提升,但电池散热、充电效率等细节问题仍制约着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尽管全国充电桩总量已突破1600万个,但三四线城市及高速服务区的覆盖率仍不足5%,“人找桩”的困境尚未根本解决。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厂商为压缩成本,在低配车型上采用技术落后的风冷电池,却未在销售时充分告知消费者,这种“避重就轻”的宣传模式,正在透支用户信任。   郭先生的故事或许只是个例,但它提醒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应只追求“速度”,更要关注“温度”。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0 阅读:0
小张主张

小张主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