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正值战事胶着之际。当时,有股势力将之前失势的地方豪强重新武装,组成团体回乡,行事狠厉,常对支持进步的民众下手,村里气氛紧张。
郭良知是当地一位有田产的乡绅,却和那些人不是一路人。乡邻都说他为人仗义,谁家缺粮上门求助,他从不让人空手而归。他看不惯那些人的所作所为,可碍于自身处境,平时只埋头种地,不惹是非。
那年秋天,郭良知在田里干活时,看到当地团体的成员赵元和,押着一个浑身是伤却眼神坚毅的人路过,这人正是村里的进步带头人朱玉和。郭良知心里一紧,他清楚,要是被带进那伙人的据点,基本没活路。
赵元和押得累了,把朱玉和绑在旁边草垛上,就跑去和人闲聊,炫耀自己抓了“要犯”,等着邀功。这成了救人的机会。
看着奄奄一息的朱玉和,郭良知内心挣扎:救,自家可能被牵连;不救,眼睁睁看着好人送命,又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最终,他没犹豫太久,趁赵元和不注意,悄悄摸过去,用随身小刀割断绳子,压低声音说:“快跑,别回头!”
朱玉和又惊又疑,却知道没时间迟疑,拱手道谢后立刻钻进庄稼地。赵元和回来发现人没了,气得大喊,朝朱玉和逃跑的方向开枪,却没伤到分毫。
气急败坏的赵元和转头把枪顶在郭良知脑门上,质问是不是他放的人。郭良知当时也怕得腿软,后背直冒冷汗,但他知道不能认怂。绝境中,他硬着头皮吼道:“你知道我弟弟是谁吗?你敢动我一下试试!”
这话让赵元和愣了神。他本就欺软怕硬,打听后才知道,郭良知的弟弟是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侄子也是当地官员,这背景他根本惹不起。赵元和立马换了副笑脸赔罪,收枪灰溜溜地走了,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后来局势稳定,郭良知因早年的田产背景受到审查,还被关押过。就在他以为没希望时,当年受过他帮助的乡亲,还有被救的朱玉和,都站出来为他作证。经过调查,组织确认了他曾救助进步人士的事,不仅将他释放,还给予了应有的认可。
这个故事就像一个闭环,当初郭良知冒风险种下的善因,最终在他危难时结出了善果。它也给我们带来启发:一个人的价值,从不由身份标签决定,而是由实际行动定义。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选择做正确的事,这份勇气和善意,终会在未来给出回应。
我们如今生活安稳,虽少有生死抉择,但日常里的小事同样考验选择:看到有人需要帮忙,帮不帮?遇到不当言论,是跟风还是说句公道话?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慢慢积累起来,既塑造了我们自己,也影响着身边的环境。真正的勇敢,从不是毫无畏惧,而是哪怕心怀忐忑,依然选择坚守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