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庆!陛下怎么还为他身着孝衣呢?”刘禅看了奏折后,立即就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叹服的处理…… 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一走,蜀汉上下都懵了。诸葛亮不仅是蜀汉的顶梁柱,更是刘禅从继位那天起就倚靠的支柱。刘禅当时才27岁,年轻气盛,又没啥治国经验,诸葛亮在世时几乎把国家大事全扛了。如今人没了,刘禅心里那叫一个慌。他立刻下令全国哀悼,自己也穿上重孝,整天在宫里缅怀这位老臣。蜀汉的百姓和官员也沉浸在悲伤中,毕竟诸葛亮这些年北伐、治蜀,功劳摆在那,谁不服气?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安汉将军李邈却跳出来唱反调。他递上一封奏疏,直截了当地说诸葛亮死了是蜀汉的福气,还问刘禅为啥要为他穿孝衣。李邈在奏疏里写道:“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这话啥意思呢?李邈拿汉朝的例子比喻,说诸葛亮活着时手握重兵,像头狼一样盯着朝廷,威胁太大。他死了,朝廷安全了,西边的麻烦也能消停,所以大家该高兴才对。 这话搁谁身上不得炸毛啊?刘禅本来就因为诸葛亮的死伤心欲绝,李邈这时候还火上浇油,等于当众打刘禅的脸。更别提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谁不知道?李邈这番话不仅是在贬低诸葛亮,还在质疑刘禅的判断力,摆明了不把皇帝放眼里。 刘禅看完奏疏,气得手都抖了。他没多犹豫,当即下令把李邈抓起来,直接处死。这决定来得太快,朝野上下都愣住了。李邈好歹是个将军,敢这么说话肯定有点底气,可刘禅压根没给他辩解的机会,一刀下去,人头落地。这举动让人既震惊又佩服。震惊的是,刘禅平时看着软弱,没想到关键时刻这么狠;佩服的是,他对诸葛亮的忠诚和对蜀汉的维护,让人刮目相看。 李邈被砍了脑袋,这事很快就传开了。朝廷里那些原本可能对诸葛亮有意见的人,也都闭上了嘴。毕竟,谁也不想步李邈的后尘。刘禅用这一招,算是暂时稳住了局面,也让大家看到他对诸葛亮的感情不是装出来的。 李邈死了,蜀汉内部倒是消停了一阵。可没了诸葛亮,蜀汉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刘禅虽然尽力撑着,但能力有限,后来的接班人姜维虽有心北伐,却也回天乏术。到了263年,曹魏大军压境,蜀汉撑不住了。刘禅一看大势已去,干脆投降,把国家拱手让给了司马氏。 投降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带着一帮旧臣去了洛阳。到了那儿,他过上了低调的生活。有一次,司马昭在宴会上问他还想不想蜀地,刘禅笑呵呵地说:“此间乐,不思蜀。”这话听起来挺没心没肺,有人说他懦弱,有人说他聪明,知道装傻保命。不管咋说,刘禅这辈子过得窝囊又复杂,从李邈这事能看出来,他对诸葛亮的感情是真的,可治理国家,他终究差了火候。 回头看刘禅处死李邈这事,咋评价呢?他这么做,一方面是真心护着诸葛亮的名声,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立威。可惜,这威没立多久,蜀汉还是亡了。李邈那封上书虽然混账,但也戳中了蜀汉的软肋:诸葛亮在时太强势,他一走,朝廷就乱了套。刘禅杀李邈,痛快是痛快,可也掩盖不了国家衰弱的事实。
公元前193年,刘邦的大儿子刘肥,不是吕后亲生的,进京来朝拜。在一场家宴上,吕后
【8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