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从骨子里就瞧不上中国!这次伊朗放弃美国的GPS,改成全面转用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真没什么可沾沾自喜的。 说穿了,这不是人家瞧得上咱,是被美国逼得没辙了,属于矮子里拔将军的无奈之举。 曾几何时,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疑是世界天空中的唯一指南针,指引着从远洋舰船到日常手机导航的各项活动。 然而,这枚高悬头顶的“全球定位系统”却并非没有獠牙。它如同随时可能落下的利刃,让无数国家为此胆战心惊。 这一次,当伊朗被迫放弃GPS,转而全面拥抱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这看似简单的技术切换背后,实则隐藏着深深的无奈与挣扎。 这不只是一次寻常的技术迭代,更是一场攸关国家生存的艰难抉择,它无声宣告着全球导航霸权瓦解的序曲,以及地缘政治裂痕的进一步加剧。 在GPS曾一度垄断的年代,这一技术工具逐渐异化为一种战略武器。其单一的控制权,使得它成为美国在国际冲突中实施信号干扰甚至切断的有力工具,无疑给那些高度依赖GPS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025年6月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爆发的“12日战争”,便成了这场危机的血淋淋注脚。 在波斯湾,伊朗的船只,甚至包括一艘超级油轮,竟然遭遇GPS信号中断,导致导航系统离奇地显示其在伊朗山顶行驶,最终酿成了与其他船只相撞、原油泄漏的惨剧。 更令人心痛的是,伊朗上千架无人机由于信号干扰而直接失控坠毁;数十名军事领导人,其中甚至包括9名核科学家,皆因位置信息被精准泄露而遭遇“斩首行动”:革命卫队准将伊斯梅尔·加尼在卧室被炸身亡,核科学家费雷敦·阿巴西也车毁人亡。 此外,埃文监狱空袭导致71条鲜活生命陨落,这一切都指向了GPS泄露的位置信息。就连伊朗发射的导弹,也因信号问题偏航数公里,根本无法命中目标,作战能力因此遭受重创。 面对如此惨痛的教训,伊朗并非没有寻求过替代方案。他们曾将目光投向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然而其在低纬度地区精度奇差,根本无法满足伊朗军事部署的严苛要求。 对于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伊朗也曾寄予厚望,谁知这个系统受美国影响过大,甚至一度出现以色列导弹坐标传输错误的情况。这让伊朗瞬间丧失了信任,进而意识到继续使用无异于引火烧身。 然而,尽管伤痕累累,伊朗转向北斗的决心却迟迟未能轻易下定,这其中充满了长期技术依赖的桎梏与转型成本的巨大考量。 伊朗使用GPS已长达三十多年,尤其在民用领域,八成以上的设备都深度依赖着GPS信号。 如果全面转向北斗,他们将面临数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重建成本,而军事层面的设备兼容性更是巨大挑战,需要投入巨资定制芯片和算法,耗时耗财。 此外,伊朗内部对技术自主的坚持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国内一些保守派一直对依赖中国技术抱有疑虑,担忧会损害他们的“技术自主”目标,甚至在四年前中伊签署25年合作协议时,也曾阻挠双方的技术合作,宁愿继续忍受美国GPS带来的痛苦。 而外部的压力,特别是美国持续不断的严厉制裁威胁,更是让伊朗在更换系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步履维艰。 可是,当美国和以色列步步紧逼,GPS一次次被用作武器后,伊朗高层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在自身技术尚未成熟之时,迅速切换到安全的替代系统,才是保命的唯一出路。 也正是到了这一步,他们才将北斗视为“没有选择的选择”。中伊于2021年便签署了25年合作协议,其中还提及北斗。 可当时,伊朗人对北斗性能心中没底,仍持观望态度,迟迟未有所行动。 直到后来,他们看到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将北斗用得风生水起,亲身体验到北斗在中东专属卫星层提供的高精度服务,以及在通讯中断时依然能维持指挥链路的稳定表现,伊朗才慢慢放下心来。 毕竟,北斗在亚洲地区的覆盖性能卓越,定位精度能达到0.5米,更重要的是,其核心技术与控制权完全掌握在中国手中,美国根本无法直接干预。 以霍尔木兹海峡电子战最为激烈之际为例,北斗船舶终端竟保持零故障运行,然而同期GPS却出现多达1500余次定位错误。 甚至在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下,北斗的信号也比GPS稳定得多。就连伊朗农业部门也被迫开始使用北斗引导无人机监测作物、精准灌溉,这都是被严峻现实逼出来的。
最后一句话画重点,要考。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