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血战长沙的李玉堂被枪杀于台北碧潭刑场,临死前,蒋介石亲自在判决书上批了一个“耻”字,而李玉堂同样高呼: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2月5日,台北碧潭刑场传来刺耳的枪声,曾在长沙三战三捷的抗日名将李玉堂倒在了冰冷的土地上。 就在临刑之前,蒋介石亲自在判决书上批下一个“耻”字,而李玉堂高声喊出“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这一幕定格成了那个时代最荒诞、最悲壮的对照。 李玉堂生于1899年3月,山东广饶人,自幼家境尚可,受过良好教育,少年时正值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他曾投身五四运动,参加抵制日货行动。 青年时期,他考入山东省立工业学校学习金工,但很快因为理想转向军旅,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被称为“山东三李”之一。 黄埔一期毕业后,他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参与东征与北伐,在对付陈炯明叛军的战斗中,他作风勇猛,很快升为团长、旅长、师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李玉堂调入抗日前线,在淞沪会战中指挥部队与日军血战,1938年参与台儿庄战役,随后升任第八军军长,转战江西。 在棺材山,他带领部队坚守阵地二十余日,有效阻击了日军的进攻,部队因此被国民政府命名为“泰山军”,象征坚不可摧。 抗战期间最著名的是长沙三次会战,李玉堂率第十军参与其中,第一次保卫长沙时,他在马鞍山布下火力网,重创来犯之敌。 第二次会战,日军以三路进攻长沙,他指挥部队设下包围圈,将日军夹击击退,第三次会战前夕,他主动要求留下参与防务,誓言与长沙共存亡。 他封锁所有退路,命令全军死守,打出一场大捷,这场战斗不仅让第十军再次赢得“泰山军”的威名,也让他成为国际媒体报道的焦点,美国总统罗斯福称此战为盟军胜利象征,英媒称为东方防线的奇迹。 抗战胜利后,国共矛盾激化,内战全面爆发,李玉堂被任命为第十绥靖区司令官,驻防山东兖州。 1948年,解放军围攻兖州,他率军坚守七昼夜,最终兵败突围,乔装逃出,此役失败后,蒋介石批示“永不再用”,失去重任的李玉堂调往海南岛,担任第一路军司令官,名义上负责防务,实则无兵权。 1949年年底,李玉堂的妻子陈伯兰通过其弟陈石清与中共地下组织建立联系,向他传达希望起义的信息。 李玉堂认真考虑后表示同意,但希望等联络顺畅、时机成熟再行动,1950年春,海南战事骤然爆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岛上军队仓促应战,三十二军混乱撤退,李玉堂也随军撤往台湾。 不久后,李玉堂副官李刚身份暴露,被捕后招供,情报机关掌握了李玉堂的起义意图,1950年5月,陈伯兰在台被捕,搜查中,查获了未寄出的书信、起义草案等证据。 尽管审讯过程中两人都未认罪,但已被视为“知匪不报”,案件移交审判,钱大钧判其十五年徒刑,蒋介石看到判决后,提笔写下一个大大的“耻”字,将原判改为死刑。 1951年除夕前夕,枪决命令下达,那天清晨,李玉堂和陈伯兰被押赴碧潭刑场,临刑前,李玉堂高喊“我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 这句话没有传遍当时的报纸,却成为后来许多历史资料中的注脚,夫妻二人就此殒命。 李玉堂的遗体被秘密掩埋,家属长期未被告知其下落,多年后,女儿李国英四处奔走,为父母平反。 198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依据抗战贡献及策反事实,报国务院批准,追认李玉堂为革命烈士,官方认定他虽未完成起义,但确实响应中共号召。 2004年,台湾方面也为李玉堂发放“恢复名誉证书”,承认当年判决有政治因素,他的名字重新被镌刻在历史纪念碑上。 他的故乡为他立下纪念石碑,记述他曾为国家独立奋战,他的遗愿终被完成,灵魂得以归葬徐州云龙山。 李玉堂从热血青年到抗战功臣,又从战争英雄跌入政治漩涡,他的生平充满起伏,他不是完人,但他确实尽力为国而战,他想选择归队时,已失去了通路。 他的死是时代的裂缝,他喊出的“不甘”,正是那个时代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他没有被历史遗忘,只是被迟到的正义擦去了尘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抗日战争纪念网——李玉堂
1951年,血战长沙的李玉堂被枪杀于台北碧潭刑场,临死前,蒋介石亲自在判决书上批
如梦菲记
2025-08-08 11:17: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