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华罗庚见到几个月都没破出日军密码的俞大维,惊讶的说:“你这哈佛高材生也解不出来?” 俞大维摇摇头,不由得赞叹:"是啊!我这个哈佛毕业的高材生,竟比不上你这个数学天才!"
那年深秋的重庆,国民政府密码破译中心笼罩在紧张气氛中。
日军频繁调动兵力的密电被截获已三个月,负责破译的弹道学专家俞大维带着团队昼夜推算,白墙上贴满写满数字的宣纸,废稿纸在墙角堆成小山,可那些跳动的数字始终像蒙着雾气的玻璃,叫人看不真切。
蒋介石办公室每日派人催促进展,俞大维的黑框眼镜片上总蒙着层汗,这位哈佛大学哲学系高材生精通数理逻辑,曾用数学公式改良过德式火炮的射击精度。
可面对日军密电,他引以为傲的数列分析法像撞上铜墙铁壁——前六位数字还能勉强看出规律,后边突然就变成毫无章法的乱码,仿佛有人故意把算盘珠子撒得满地都是。
在某个飘着细雨的傍晚,穿着灰布长衫的数学家华罗庚推门进来,说是要找俞大维讨论弹道轨迹公式。
看见满屋子凌乱的算稿,他顺手捡起几张飘落的纸片,沾着茶水的手指在数字间划动,忽然对着某处皱起眉头:"这串数理结构像是被人拿梳子逆向梳过。"
俞大维闻言浑身一震,他当然知道华罗庚在剑桥留学时提出的堆垒数论震惊过欧洲学界,但没想到对方扫两眼就能看出门道。
两人对着密电本琢磨到深夜,窗外的梧桐叶落了三回,华罗庚突然用钢笔戳着第七位数字:"咱们都被耍了,这根本不是单纯数列重组。"
实验室顿时炸了锅,十几个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研究员围过来,看华罗庚在黑板上画矩阵图。
他提出日军可能采用双重加密:先用等差数列打底,再用矩阵转置混淆视听。
这种手法就像先把信件折成纸鹤,再塞进层层套叠的漆盒,寻常人拆到第三层就找不到北。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整栋楼飘着浓茶和烟味,他带着团队用矩阵倒推法重新排列数字,发现每隔七位就会出现规律性断点,像被剪刀裁过的绸缎。
他们用红蓝铅笔在密电本上标注出三十六个关键节点,终于在某日凌晨三点拼出完整密码表——原来日军把月份和日期分别对应经纬度坐标,再用三角函数换算成数字代码。
消息传到前线指挥部时,正逢日军准备发动湘西会战,破译的密电显示敌人要在沅江流域空投伞兵,国军连夜调整布防,把高射炮阵地转移到指定坐标。
三天后三十架日军运输机刚进入射程,埋伏的炮火就撕开云层,打得敌机像折翅的蜻蜓栽进江水。
这场战役扭转了西南战局,重庆报纸用头版刊登"科学利剑破迷雾"的标题。
多年后解密档案显示,日军这套"紫密"系统确实借鉴了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矩阵原理,但设计者自作聪明加入东方历法元素,反而留下能被逆向推导的破绽。
两位科学家的合作成果后来被收录进军用密码学教材,成为数理逻辑应用于情报战的经典案例。
重庆南山上的观测台至今保留着当年演算用的黑板,粉笔痕迹里还留着矩阵图的残影,仿佛在诉说那段用数字较量的烽火岁月。
小眼睛的胖领导X
天才!
8285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