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

万物知识局 2025-08-07 10:48:26

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非常忌惮他,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反导专家”陈德明!   上世纪90年代,一个画面震撼了全世界: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被美国“爱国者”系统拦截在半空中,那一刻,导弹防御这个概念第一次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全球面前,从此,谁能造出一面结实的“天盾”,谁就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占据主动,中国要想在这个领域不被动挨打,就必须从零开始,造出属于自己的盾牌。   那时,中国的反导技术几乎一穷二白,设备落后,资料匮乏,连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都要几个人轮着用,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一个名叫陈德明的年轻人走进了戈壁滩,他不是天选之子,出生在湖南常德,家庭遭遇重重苦难,兄长先后夭折,母亲早逝,亲戚甚至私下称他“天煞孤星”,但他从未怨天尤人,也没有被命运打倒,靠着小姨微薄的收入,他一路读到高中。   他真正与航天结缘,是因为一部纪录片,学校组织放映《飞向太平洋》,火箭腾空的画面点燃了他心中的火,那之后,他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主修航天动力学,毕业时,学校希望他留下教书,但他没有犹豫,他执意去了西北的导弹试验基地,那里条件艰苦,风沙凛冽,生活远不如城市安逸,但他知道,自己要做的不是舒适的研究,而是能真正保家卫国的事。   刚到基地时,陈德明还是个带着书卷气的年轻人,他的办公桌是一张掉漆的旧木桌,电脑运行速度慢得让人抓狂,夏天屋里闷热得像蒸笼,冬天则冷得像冰窖,团队几十人挤在一间办公室里,条件之差令人咋舌,但他没有抱怨,每天都在啃技术资料,笔记本写满了一摞又一摞,他自学了大量外文资料,翻译、对比、计算,把国外的技术原理一点点拆解、理解,他不光苦干,还善于思考,一次,他提出一个创新方案:用三枚导弹同时发射,缩短测试周期,原本需要18次试验才能完成的数据采集,只用了9次就完成,这种效率上的巨大提升,让整个团队刮目相看。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中国也开始尝试从“末端拦截”向“中段拦截”转型,所谓中段拦截,就是在敌方导弹还在飞行途中、尚未进入打击阶段时就将其摧毁,这项技术难度极高,等于要在几万米高空,用极高速度撞上另一枚高速飞行的导弹,这个阶段的拦截,被认为是全世界最难实现的防御技术之一。   2007年,陈德明接到了中段反导研制任务,在当时,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中国的模拟设备比美国落后了整整一代,相关试验数据几乎为零,但他没有退缩,他住在试验基地,白天调试系统,晚上在宿舍地板上铺满图纸计算公式,有一次连续通宵后,他晕倒在机房门口,手里还攥着演算稿,医生诊断是严重贫血,建议住院休养,他只休息了三天,就又回到了试验场。   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西北某靶场进行了一次代号保密的反导试验,当天夜空风沙很大,气温骤降,试验开始后,远程雷达首先捕捉到“敌方目标”,拦截弹随后点火升空,几分钟后,在上万米高空,两枚高速飞行体撞击,爆出耀眼的火光,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正式跨入中段反导俱乐部,这是全球只有极少数国家才能做到的事,央视简短地发布了一则消息,没有透露太多技术细节,但在军界和国际舆论中,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陈德明的名字并未出现在媒体中,但在试验基地,大家都知道,是他和他的团队,用十几年的时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几个月后,他办公室的茶杯换了一个新的,底部刻着那次试验的坐标和日期,他没有公开演讲,也不爱接受采访,但每次新来的年轻人看到那只茶杯,都会明白这背后沉淀着怎样的重量。   反导技术的发展没有止步,技术越进步,挑战也越升级,敌方导弹越来越快、变轨能力越来越强,还会释放大量诱饵目标来干扰拦截系统,为此,陈德明带队展开新一轮研究,他们设计出了更高灵敏度的雷达系统,并尝试将X波段和S波段雷达协同使用,以提升识别能力,实验一遍又一遍,模拟数据成千上万条,有人统计,他们一年内处理的数据总长可以从地球排到月球。   2016年7月25日,中国第二次中段反导试验再次取得成功,五角大楼的评估报告里,用红色字体标记了这次事件,称中国已经拥有“全球第二套成熟的中段反导系统”,这份报告虽然冷冰冰,但却从另一侧面印证了中国反导技术的飞跃,那年,陈德明和他的团队登上了军报头版,照片里,二十多个科研人员站在发射架下,作训服已被洗得发白,他站在中间,神情严肃,仿佛一棵历经风沙的胡杨。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反导尖兵:导弹试验专家陈德明;新华网——时代先锋:反导尖兵陈德明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