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国那边有很多经销商已经不敢下单了,我们这边的工厂也不敢接单,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在其他市场的生意能稳住,那一直专注美国市场的人就会被迫放弃侥幸心理,真正的开始转型。 2024年,美国货物贸易赤字高达1.2万亿美元,中国出口的商品占了很大一块,但特朗普上台后,关税政策一轮接一轮,4月2日更是宣布对60个贸易伙伴加征10%到41%的关税,中国这边更是被重点“照顾”,部分商品关税高达25%甚至更高。 这直接推高了出口成本,美国经销商采购成本涨了,零售价格也水涨船高,消费者抱怨,订单自然就少了。 政策一变,全球市场就跟着抖三抖,标普500指数从2月到4月初跌了17.4%,美国经销商担心市场波动,采购变得小心翼翼,中国工厂也怕接了单却赚不到钱,甚至赔本,干脆不敢轻易接单,这种情况下,继续死守美国市场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过去,有些企业总觉得可以靠降价或者等关税风波过去来熬日子,但这回情况不一样,2018-2019年的贸易战已经证明,关税成本基本都转嫁到了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身上,零售商利润被压缩,企业根本没多少腾挪空间。 现在关税更高,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单靠“硬扛”已经行不通,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在2025年初大幅下滑,但同期对其他市场的出口却在悄悄增长,比如东南亚和欧盟,这说明,多元化市场布局不仅是出路,更是必须尽快行动的方向。 欧盟虽然也有自己的贸易壁垒,但市场规模大,消费能力强,尤其是对高质量制造品的需求旺盛。 东南亚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越南、泰国等地不仅劳动力成本低,市场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拉美和非洲虽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品有很大潜力。 比如,巴西虽然也受到美国高关税的影响,但其对美出口只占GDP的2%,转向其他市场空间很大。 这些市场不像美国那样有高关税的掣肘,竞争环境也相对宽松,如果能抓住这些机会,工厂不仅能稳住订单,还可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当然,转型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转向新市场需要重新调整供应链、了解当地需求,还要面对语言、文化、政策等一系列挑战。 难归难,不转型的后果更严重。那些还在观望、指望美国市场回暖的企业,很可能被市场甩在后面,而已经开始行动的企业,比如一些转向东南亚的服装和电子产品制造商,已经通过调整产品线和价格策略,成功打开了新市场。 这种转型不仅是应对关税的短期策略,更是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过去中国制造业靠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打天下,但现在全球供应链正在重塑,单靠一个市场已经行不通,数据显示,2024年外国对华直接投资首次出现负增长,说明全球企业也在加速多元化布局。 中国企业如果不主动出击,抢占新市场,很可能被其他国家挤占先机,反过来,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优化产品、提升品牌,甚至可能在全球市场上站稳更高一级的地位。 那些还在犹豫的企业,真的该放下侥幸心理了,稳住其他市场的生意,不仅能帮我们渡过眼前的难关,还能让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走得更远、更稳,机会就在眼前,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抓住。
“中国为什么不跟美国谈关税互免?”——这句话最近在外贸圈被反复追问。答案其实就一
【51评论】【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