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大度有关! 咱们的文化深受儒家影响,讲究“仁义礼智信”,这套理念不光用来治国,也用在对外交往上。 儒家推崇“以德服人”,觉得只要对邻国宽厚,展现文化魅力,就能让他们心悦诚服,所以从汉朝到清朝,中国搞了个朝贡体系,周边国家来朝拜、送贡品,中国回赐更多好东西。 比如汉朝对匈奴用和亲政策,唐朝给周边民族封官赏赐,宋朝更是直接送“岁币”给辽、金,换取和平。 这套体系在国力强盛时确实管用,周边国家都得给面子,遣唐使啥的还得毕恭毕敬来学习,可一旦中国国力下滑,或者邻国野心膨胀,这套仁慈政策就容易被看成软弱,别人反倒蹬鼻子上脸。 为啥这么说?看看日本跟中国的历史就明白了。 早年间,日本跟中国关系还不错,唐朝时遣唐使来学文化,恭恭敬敬,但到了元朝,忽必烈想征服日本,两次出征都失败,日本一看中国也没那么无敌,胆子就大了。 到了明朝,倭寇开始骚扰中国沿海,明政府虽然派兵清剿,但总的来说还是以防御和怀柔为主,没下狠手。 结果倭寇越来越猖狂,沿海百姓苦不堪言,最明显的例子是晚清,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日本的挑衅一忍再忍,甚至还想着用经济援助换和平。 可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根本不吃这套,直接开战,割走台湾,狠狠羞辱了清朝,这不就是因为中国太仁慈,没展现出足够震慑力吗? 宋朝对辽、金的妥协也类似,送钱送物想换和平,结果换来的是靖康之耻,这些教训说明,单靠仁慈,压不住那些有野心的国家。 当然,中国历史上也不是完全没“威慑”,汉武帝对匈奴的主动出击,直接打得对方老实了好一阵,唐太宗征高句丽,也让周边国家不敢轻举妄动。 这些时候,武力展现了中国的底线,效果立竿见影,可惜这样的例子不算多,更多时候,统治者觉得打仗太费钱费力,容易让老百姓不满,还可能动摇政权根基,所以他们宁愿用经济、文化手段解决问题,短期看省事,可长远看,邻国一旦觉得中国好欺负,就敢得寸进尺。 近代的西方列强、日本,都抓住了中国这种“以和为贵”的心理,步步紧逼,逼得中国吃了大亏。 到了现代,中国学聪明了,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从“韬光养晦”慢慢转向更自信的姿态,尤其在核心利益上绝不退让。 比如南海问题,中国既展现友好合作的一面,也在必要时亮出强硬态度,告诉世界咱们有底线。 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带着点传统“德治”的影子,强调共赢合作,但背后有强大的国力支撑,别人不敢轻易挑衅,这就是仁慈和威慑的平衡,缺一不可。 历史证明,光有仁慈没威慑,容易让人觉得你好欺负,光有威慑没仁慈,又可能让人觉得你太霸道,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
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8-06 15:16: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