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年,辽国皇帝写了一封信给宋仁宗,列举了宋朝的四宗罪,第一条:辽国关南十县

蕊蕊聊过去 2025-08-06 13:18:26

1042年,辽国皇帝写了一封信给宋仁宗,列举了宋朝的四宗罪,第一条:辽国关南十县被宋朝占有多年,应该归还。第二条:宋太宗曾两次攻打辽国,虽然惨败,但伤害了辽国的感情。 在1042年那会儿,宋朝正跟西夏打得不可开交,突然辽国皇帝耶律宗真来了一封信,直指宋朝四条不是,这信一到开封,宋仁宗心里咯噔一下,要是辽国也插一脚,宋朝岂不是两头挨打?信里头两条罪状尤其扎眼,关南十县的事儿和太宗皇帝的旧账,到底会闹出啥动静? 中国历史里,宋辽关系那可是大文章。宋朝从澶渊之盟开始,就用岁币换和平,这招儿让国家避开大战,专心搞经济。到了仁宗时候,西夏李元昊称帝闹事,宋军在边境吃了好几次亏,国库花销大,边防吃紧。辽兴宗这边呢,亲政后想捞点好处,听臣子张俭的话,利用宋朝的难处,派萧英和刘六符带国书南下。 国书里列的四宗罪,第一条说瓦桥关南十县本是辽的,后周柴荣打下来,宋朝接手就该还回去。第二条指宋太宗赵光义两次打辽燕云,虽败了但伤了和气。第三条说宋在边境修塘泊工事,加边军,违背盟约。第四条,西夏李元昊是辽外甥,宋打西夏没打招呼,不尊重辽国。 宋仁宗看信后,召臣子们商量。宰相吕夷简说,西夏战事已够呛,再跟辽打就两面受敌。有些臣子怕事儿大,提迁都,吕夷简骂他们胆小。商量下来,大家觉得能不打仗就行,出点钱也值。问谁去辽使,没人吭声。吕夷简想起晏殊女婿富弼,推他去。欧阳修上书想留富弼,吕夷简扣了没给皇帝看。 富弼接任务,仁宗定底线:不割地,不和亲,用钱行,在澶渊岁币上加十万两银,要是辽管住西夏不闹,加二十万两。富弼去辽,辽兴宗摆狩猎阵势威吓,射鹿示意不还地就打。富弼不让步,说割地不行。辽转提联姻,富弼说公主嫁过去带不了多少钱,习俗不同容易出事儿。辽让富弼带方案回去。 辽兴宗看方案,选增币,但要用“献”字。富弼拒,说宋辽是兄弟,不是君臣。辽改“纳”,富弼还不干。辽兴宗绕开他,直接派使者去宋谈。富弼赶回,上书仁宗说辽气焰已挫,能拒。宋廷商量,“纳”比“献”好点,就同意了。 1042年九月,双方定约,叫庆历增币。宋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总岁币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辽答应劝西夏和谈。这事儿让宋多出钱,但边境稳了,没打仗。辽国赚了,宋朝也松口气。富弼觉得丢脸,拒了赏赐。 这增币事儿,体现宋朝外交的务实。咱们国家历史上,面对强邻,总讲究以和为贵,避免生灵涂炭。富弼的坚持,维护了国家体面,也让后人看到,外交不是光硬扛,得会周旋。庆历增币后,宋辽和平延续,西夏也慢慢议和,宋朝内部能搞改革,推动发展。 如今看这历史,宋朝的岁币策略,其实是聪明选择,花钱买时间,发展自己。辽国呢,仗着军力敲竹杠,但长久看,没占大便宜。两国关系,靠谈判稳住大局,这在今天国际上也通用。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