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个漂亮的女战士,在进藏之前拍下的合影。她们头戴棉帽,身上穿着厚厚的

炎左吖吖 2025-08-06 09:37:48

1951年,2个漂亮的女战士,在进藏之前拍下的合影。她们头戴棉帽,身上穿着厚厚的军大衣,肩上挎着背包和水壶,看起来年龄并不大。她们青涩的脸上挂着天真的笑容,也许,她们并没有意识到,进藏对她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吧? 这一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 为了巩固边疆,实现全国统一,中央决定和平解放西藏。 一声“进军西藏,保卫边疆”的号召,引来了首批四万进藏大军。 其中,就有一千一百多名女兵。 她们大多只有十八九岁,有的刚走出校门,但此刻,她们剪短了头发,换上军装,奔向了建设祖国的边疆。 她们不爱红妆爱武装,决心与男同志并肩作战。 告别仪式上,街头的老百姓为子弟兵送行。 而这两个年轻的女战士,就是在那个时候留下了她们进藏前最后的影像。 照片里,她们脸上洋溢着笑容,眼神里充满了憧憬。 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是什么? 从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海拔越来越高,高原反应不断袭击着这些年轻的躯体。 头痛欲裂、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稀薄的空气让他们每走一步都感到呼吸不畅。 许多人第一天就倒下了,但没有人愿意掉队。 路途的艰辛远超想象,寒风裹挟着雪粒,像刀子刮在脸上一样。 晚上他们睡觉,也总是被冻醒,甚至好多人的手脚都被冻出了血口子。 水常常需要省着喝,有时一整天都找不到水源。 女兵们的手,原本细腻柔软,很快布满了冻疮和裂口,渗出血丝。 但TM丝毫不自已,简单包扎一下,又继续投入工作。 除了自然环境的挑战,还有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适应。 当时的西藏,部分藏民对汉人军队心存疑虑。 女兵们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帮助藏民挑水、劈柴、打扫院落。 晚上,是她们教藏民识字,唱革命歌曲。 看到藏族老阿妈脸上露出的笑容,听到藏族大爷由衷的感谢,她们明白,解放西藏,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心灵的靠近。 修路,成了是解放和建设西藏的首要任务。 康藏公路的修建时期,女兵们同样奋战在筑路一线。 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她们裹着破棉袄,手上裂开的口子钻心地疼,但她们和男兵一起,挖土方、搬石头、铺路基,一寸一寸地向高原深处推进。 那份坚韧,让许多男兵都为之动容。 1952年,当康藏公路终于修通时,许多人抱头痛哭。 这条用汗水和生命铺就的道路,不仅打通了物资运输的动脉,更奠定了西藏和平解放的根基。 随后,她们又参与了当雄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进藏的任务初步完成后,许多女兵并没有选择离开。 她们扎根在了这片艰苦而神圣的土地上。 医院里,有她们背着药箱翻山越岭为藏民看病的身影,被藏族孩子亲切地称为“白衣阿妈”。 学校里,她们在简陋教室里传授知识,为藏族孩子打开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 邮局、供销社、基层政府,到处都留下了她们辛勤工作的印记。 她们成了藏民信赖的“自己人”,逢年过节,藏族同胞会热情地邀请她们到家中喝酥油茶,吃牦牛肉。 然而,这份扎根高原的奉献,也伴随着个人的牺牲。 高原恶劣的环境损害了她们的健康,许多人患上了高原病。 更令人唏嘘的是,由于长期驻守边疆,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加上工作繁重,许多女兵的婚姻成了难题。 她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西藏,却错过了组建家庭的最佳时机。 有的女兵,为了这份事业,最终选择了终身不嫁,将一生都献给了雪域高原。 如今,近七十年过去了。 当年照片上那两个笑容天真的女兵,早已被岁月风霜洗礼成满脸皱纹的老人。 但她们的眼神里,那份属于进藏女兵的倔强与光芒,从未熄灭。 她们见证了西藏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繁荣的沧桑巨变。 西藏今天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她们那一代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打下的坚实基础。 1951年那张合影,定格了她们青春的起点,而她们用一生在高原上写下了故事。 她们并非生来就是英雄,而是扛起了超越性别和年龄的重担。 她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所熟知,但她们的精神早已融入西藏的山川河流,成为雪域高原上永恒的巾帼丰碑。 当我们享受今日西藏的和平与繁荣时,不应忘记,这一切的起点。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和平解放74周年,“金珠玛米”书写巨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