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首相宣布了 8月4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国会答辩时抛出一颗“政治炸弹”:他明确表示,在日本战败80周年之际有必要以首相身份发表个人见解。 这一表态瞬间打破了日本政坛延续多年的“默契沉默”,将围绕历史认知的暗战推向台前。尽管自民党内部保守派立即发出反对声浪,石破茂此举仍被视为日本战后历史反思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今年是二战结束80周年,也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80个年头。自1995年“村山谈话”以来,日本政府每逢“逢十”周年发表历史问题谈话已形成惯例。 但随着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这一传统正面临严峻挑战。 2015年安倍晋三发表的“战后70年谈话”,已通过“不追溯既往”的表述为反省历史画上句号,而保守派更试图将“终战”叙事固化为官方基调。 石破茂的表态之所以引发震动,在于他选择在这个敏感节点撕开政治禁忌。 作为自民党内少数公开主张正视历史的高层,他在5月举办的“亚洲的未来”国际论坛上就曾强调“日本必须从痛苦历史中积极汲取教训”,并在描述二战结局时坚持使用“战败”而非保守派惯用的“终战”表述。 这种立场上的鲜明差异,让他的言论成为检验日本政治生态的试金石。 自民党内部围绕历史问题的分歧早已公开化。以麻生太郎为首的保守派强硬反对石破茂的计划,认为安倍谈话已终结历史反省进程,无需再次触碰这一议题。 这种反对声浪在参议院选举失利后愈发激烈——7月20日的选举中,自公执政联盟首次在参众两院同时失去多数席位,保守派将败选归咎于石破茂的“历史修正主义”倾向,要求他为选举失利“负起责任”。 面对党内压力,石破茂的处境颇为微妙。一方面,他需要维护作为首相的政治权威,避免被保守派贴上“软弱”标签; 另一方面,参议院选举后的“少数政权”现实,又迫使他在政策推行上依赖自民党主流派支持。 这种两难境地在8月4日的国会答辩中表露无遗:尽管他坚持“有必要发出信息”,却回避了具体发表形式和时间,仅表示将“在历代首相谈话基础上谨慎研判”。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随后的表态更耐人寻味,他强调“继承历代政府立场”,暗示石破茂的个人见解可能不会突破既有框架。 石破茂的表态迅速引发周边国家高度警觉。中国外交部在5月的例行记者会上曾明确指出,日本若回避历史责任,将“损害国际信誉”。 韩国外交部虽未直接回应,但2024年3月针对日本教科书歪曲历史的抗议声明言犹在耳,显示出对日本历史叙事的持续警惕。 在东南亚,菲律宾学者在《雅加达邮报》撰文指出,日本能否正视历史将影响其参与区域合作的可信度。美国的态度则更为微妙。 尽管拜登政府尚未正式表态,但《纽约时报》援引匿名官员的话称,美方“密切关注日本国内动向”。 这种谨慎措辞背后,是日美关系的深层矛盾:一方面,美国需要日本在印太战略中扮演更积极角色;另一方面,日本历史认知问题可能干扰其外交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石破茂在5月的论坛上曾提出“日本应追求对美自主外交”,这与美国强化同盟关系的期待形成张力。 日本国内舆论呈现出鲜明的二元对立。保守派媒体《产经新闻》迅速刊发社论,指责石破茂“迎合外部压力”;而《朝日新闻》的民调显示,68%的受访者支持“日本应独立于美国制定外交政策”。 这种民意分裂在民间团体中尤为明显:“继承和发展村山谈话会”等组织发起联署,要求政府延续反省传统;而右翼团体“日本会议”则在国会外举行抗议,宣称“历史反省已完成”。 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一代的态度变化。据日本教育再生机构调查,30岁以下群体中仅23%完整了解“村山谈话”内容,但61%认为“日本应继续道歉”。 这种认知断层与情感矛盾,使得石破茂的言论可能成为重塑历史教育的契机。 石破茂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党内压力。日本社会对历史问题的认知困境,根植于战后特殊的政治生态。 美国占领时期的“间接统治”策略,使部分战犯官僚得以保留权力,这种“不完全清算”为右翼势力复苏埋下隐患。 靖国神社至今供奉甲级战犯,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的表述仍模糊不清,这些结构性问题正腐蚀着日本与亚洲邻国的互信基础。 经济民生议题的牵制同样不容忽视。当前日本面临31年来最严重的物价上涨,实际工资连续5个月负增长,民众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度远超历史议题。 石破茂若在此时强推历史反省,可能被反对者贴上“不务正业”标签,进一步削弱内阁支持率。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角力”,凸显出日本政治改革的复杂性。
就在刚刚 日本首相宣布了 8月4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国会答辩时抛出一颗“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8-05 11:29: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