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特莱恩之所以主动下跪,接受特朗普的15%关税,根本原因还是想“祸水东引”,以身入局,不惜牺牲欧盟的部分利益,换取特朗普对中方的极限施压,让中方妥协,然后欧美联手对付中方。 2025年,特朗普政府对欧盟的关税政策是逐步加码的。从年初的10%基础关税,到3月对汽车加征25%关税,再到7月威胁征收30%的全面关税,美国的贸易大棒始终悬在欧盟头上。 欧盟最初希望维持10%的关税,但在特朗普的高压下,冯德莱恩最终接受了15%的税率,同时承诺增加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并购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和军备。 这一妥协看似“屈服”,实则是欧盟在权衡利弊后的无奈选择。德国等出口导向型国家担心,若贸易战全面爆发,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将遭受重创。 例如,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宝马若面临30%的关税,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将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引发产业链外迁。 相比之下,15%的关税虽然仍高于欧盟预期,但至少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正如德国总理默茨所言,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冯德莱恩的妥协并非单纯的经济决策,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地缘政治考量。2025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新的军事行动,欧盟迫切需要美国在对俄制裁和军援上的支持。 特朗普此前宣布恢复对乌军援,并威胁对俄实施新制裁,但前提是欧盟在贸易问题上配合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冯德莱恩选择在关税问题上让步,本质上是用经济利益换取美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 欧盟清楚,若与美国的贸易战持续升级,不仅会削弱自身经济,还可能导致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支持力度减弱。 冯德莱恩的妥协还与欧盟近年来的对华政策调整有关。2023年,冯德莱恩提出对华“去风险”战略,试图减少欧盟在关键领域对中国的依赖。 2025年,欧盟进一步对中国电动汽车、医疗器械等产品采取限制措施,甚至在对俄制裁中将中国实体列入清单。 在这种背景下,有观点认为,冯德莱恩接受美国关税是为了换取特朗普加大对华施压,从而实现“祸水东引”。 例如,欧盟可能希望美国在科技、贸易等领域对中国实施更严厉的制裁,迫使中方妥协,进而形成欧美联合阵线。然而,这种逻辑存在明显漏洞:特朗普的对华关税政策是基于“美国优先”原则,而非与欧盟协调的结果。 2025年5月,中美在日内瓦达成协议,美方将对华关税从145%降至30%,这一过程中欧盟并未发挥关键作用。特朗普更关注的是减少美国贸易逆差,而非配合欧盟的战略。 法国、匈牙利等国强烈反对美欧关税协议,认为这是“牺牲欧洲利益讨好美国”。法国总理贝鲁直言这是“黑暗的一天”,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则批评协议“严重失衡”。 这种内部分歧使得欧盟难以形成统一的对华战略。 面对美欧的压力,中国采取了强硬的反制措施。例如,针对欧盟医疗器械采购禁令,中方立即出台对等政策; 在中美谈判中,中国通过坚持立场迫使美国让步,将关税降至30%。这表明,中方不会轻易因外部压力而妥协,欧美联手施压的效果有限。 冯德莱恩的决策,本质上暴露了欧盟在中美博弈中的尴尬地位。一方面,欧盟希望维持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以应对俄罗斯的安全威胁;另一方面,又不愿完全倒向美国,以免失去对华合作的经济利益。 这种矛盾在关税协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欧盟既想通过妥协换取美国支持,又担心过度依赖美国会损害自身战略自主性。此外,冯德莱恩还面临来自欧盟内部的巨大压力。 法国、匈牙利等国认为,协议牺牲了欧洲的工业利益,而德国等国则强调避免贸易战的重要性。这种分歧使得冯德莱恩的决策难以获得广泛支持,甚至引发对其领导能力的质疑。 美欧关税协议的长期影响仍不明朗。一方面,协议暂时避免了贸易战升级,为欧盟争取了调整的时间;另一方面,15%的关税和对美投资承诺将增加欧盟的经济负担,可能导致产业外流和就业岗位减少。 在对华政策上,欧盟的“去风险”战略可能进一步加剧中欧摩擦,但完全“脱钩”并不现实。中国仍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25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达2.82万亿元,同比增长3.5%。 欧盟若过度追随美国,不仅会损害自身经济利益,还可能削弱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冯德莱恩接受15%关税,既是欧盟在特朗普高压下的妥协,也是其以经济让步换取美国安全支持的战略选择。虽然这一决策被部分解读为“祸水东引”,但实际效果有限。 美国的对华政策更多基于自身利益,而非与欧盟的协调;欧盟内部的分歧和中国的反制能力,也使得欧美联手施压的可能性大打折扣。 未来,欧盟若想在中美博弈中占据主动,必须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真正实现战略自主性。这需要欧盟在经济、安全等领域制定独立政策,而非在大国博弈中被动选择“选边站队”。 否则,冯德莱恩的妥协可能只是欧盟战略困境的开始,而非终结。
特朗普发起的全球关税战其实已经结束了,结果出人意料。随着日韩,欧盟,印度,加拿
【5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