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一定要远离在网上骂李嘉诚的人。这句话刚刷到时,我本能地觉得刺耳,可当我把最近的事串成一条线再看,发现刺耳的往往不是真话,而是真话的反光镜。 5月21日傍晚,香港廉政公署的“战鼓”行动直接敲到了李嘉诚家门口——观塘安达臣道的“港人首置盘”六座大厦被查出主钢筋用量比设计少了整整10%,3000户业主一夜之间从欢呼“上车”变成担心“上坟”。10个人被拷走,其中有项目工程经理、有钢筋供应商、也有驻地盘工头,全链条一锅端。消息一出,中文互联网像被点燃的火药桶,“捐出来”“别让李跑了”的骂声刷屏,仿佛李嘉诚亲手把钢筋一根根抽出来似的。 可翻开卷宗,真正让人脊背发凉的细节是:偷工减料省下的3000万港币成本,最终只让每平米房价便宜了不到800港币,而长实集团2024财年净利润是551亿港元,3000万只占万分之五。换句话说,这点“苍蝇肉”根本进不了李嘉诚的口袋,却足够让基层小股东和管理层完成KPI、拿到花红。制度漏洞、层层分包、KPI高压,才是把10个人推向手铐的根本原因。骂李嘉诚当然安全,他既不会回嘴也告不过来,可如果我们只骂一个人,就永远看不见系统里的钩子。 更吊诡的是,那批骂得最凶的账号,点进去十有八九都在转发“0元撸茅台”“砍一刀提现100块”。你让他掏一万块真金白银捐给灾区,他马上装死;但让李嘉诚掏几百亿,他键盘敲得比谁都响。这不是正义,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情绪碰瓷”——我穷我有理,你富你活该。现实生活里,真有一千万的人反而低调得像影子:深圳一位做电子烟的老板,去年河南水灾悄悄捐了2000万物资,连logo都没贴;广州一个做服装批发的老板娘,连续8年给山区小学订校服,发票都塞抽屉里。他们明白一个道理:钱是自己起早贪黑挣的,捐是情分,不捐是本分,谁都没资格拿“爱国”当赎罪券去敲诈别人。 李嘉诚最让我服气的地方,恰恰是他把“本分”画了一条极清晰的线——不赚最后一个铜板。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楼价膝斩,他顶着董事会压力降价25%卖楼救现金流,同行笑他傻,结果一年后市道继续下行,那些死扛的开发商成片烂尾,他却让长实活了下来;2015年内地楼市高烧,他在上海、北京疯狂卖地,媒体标题写“李嘉诚跑了”,三年后“三条红线”一下,当初接盘的房企现在天天开债权人会议。他的信条从来不是“做圣人”,而是“别做最后一个接盘的傻子”。你可以说他精明,但不得不承认,这份精明让上下游几十万员工、几十万家庭少踩了多少雷。 再往前翻,1993年汕头大学修跨海大桥,李嘉诚私人掏了1.5亿美元,没让政府出一分钱;2020年疫情最慌的时候,他通过基金会给武汉捐了1亿港币,没开发布会,连通稿都没发。这些事他从来不解释,因为按合同,他本来可以不捐。合同精神听起来冷冰冰,却是普通人能抓住的最可靠护栏——你今天可以逼着富人捐钱,明天就可能被权力逼着捐血。 所以回到那句刺耳的话:任何时候一定要远离在网上骂李嘉诚的人。不是因为他完美,而是因为在一场钢筋缩水、责任分摊、情绪狂欢的连环戏里,那个只喊“你有钱你就得捐”的人,往往是第一个在地铁里抢座、在菜市场缺斤短两的人。他们把对制度的愤怒简化成对一个人的诅咒,好让自己在无力改变的世界里顺手薅一把道德优越感。 眼下的剧情还没完。长实集团在5月22日紧急召开线上记者会,全程不到7分钟,李泽钜只说了三句话:配合调查、承担维修、不加价交付。没有推锅,也没有鞠躬掉泪。3000户业主在群里刷屏“起码有人出来认账”,这大概就是契约精神最朴素的模样——出事不跑、赔钱不拖、交房不烂尾。至于那些还在刷“李嘉诚为什么不把港口捐给国家”的人,不妨先想想:真把港口写进你的名字,你修得起航道、付得起关税、还是雇得起那几千个码头工人? 人民日报2025年5月25日评论说,“商业的成功从来不是历史的免罪金牌,但公共利益也不是情绪的提款机”;新华社在同一天播发《“战鼓”行动:香港廉政公署再次敲响廉洁警钟》,提醒“制度漏洞不补,下一个倒塌的不只是钢筋”。两条官媒口径,一条对准责任,一条指向制度,都没把矛头简单化成一个人。这才是成年人该有的阅读理解能力。 留言区留给你们:如果你手握一千万,你会因为一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就全盘托出吗?如果你只有一万块,你愿意先捐100吗?别急着回答,先摸摸良心,再敲键盘。
糊涂啊!没能早点发现他卖的从来不是杂牌!
【3点赞】
冷锋如雪
嗯嗯!说两句:有钱人挣钱当然可以,天经地义!但一定要对得起自已的良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是正道!!(小编慢慢想吧!想明白了才发布文章吧!)[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
用户18xxx02
有钱人如果一直保持他的一贯水准,那么这个世界富人永远是富人,穷人永远是穷人,可是中国有富裕超过千年的家族吗?超过两百年的都稀罕。所以不要相信什么“不要怀疑有钱人的眼光”的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