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王才怪埋伏在鬼子返回时必经的一座小桥边灌木丛中,两眼紧紧地盯着越走越近的

抗战中,王才怪埋伏在鬼子返回时必经的一座小桥边灌木丛中,两眼紧紧地盯着越走越近的鬼子兵。待最后一个鬼子走下小桥时,王才怪几个箭步跃到路上。鬼子兵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王才怪卡住脖子压倒在地下。

那一瞬间,空气都凝固了,鬼子连哼都没哼一声,就被这个大高个死死摁住。

这桥边的小溪哗哗流着,好像啥事没发生,可那天,1945年的6月,信丰铺下这块地方,老百姓的血泪日子被王才怪一脚踩停了。

那会儿,日本兵天天在信丰瞎折腾。村里老人孩子躲进深山,有家不能回,饿肚子淋暴雨,睡在林子里打哆嗦。

为啥躲?日本兵不是好东西,进村就砸门抢东西,猪羊鸡鸭都宰光,更欺负妇女乡亲们。有个邻居阿婆悄悄说:“躲吧,活着比啥都强。”

王才怪听见了,心里像针扎一样疼。他不是啥大人物,就一个木匠,平时爱帮穷人打家具,收点儿小钱就够。

别人觉得他脾气怪,叫他“王才怪”,可他不在乎。

你们晓得,他以前帮红军送过信,1940年冬天组织散了,他才装成普通木匠干活。眼瞅乡亲们受苦,王才怪受不了了。

蹲在山窝里那阵子,他脑瓜子里就想着一件事:“老百姓躲着,日本兵横着走,这不成了人家的后花园吗?”

实在憋不住了,他跑去小师弟谢凤才那儿。

谢凤才在另一个山窝躲着,瘦瘦的个儿,胆儿倒不小。

王才怪开门见山就问:“小谢,咱干一把?”他拉上谢凤才,又找了三个同村后生,凑成一伙五人。

那天中午太阳毒辣辣的,大伙儿猫在灌木丛里商量,王才怪捏着根木棍比划:“干就干票大的,咱在小桥边等着鬼子回来。”

他那身板儿,胳膊比树干还粗,腿一迈顶人家两步,大伙儿都信他。

日本兵有八个人,扛着枪晃来晃去,谁看了都怕。可王才怪不慌,他就记住了鬼子每次返回都走那条道儿。

第二天上午约莫十来点钟,太阳烤得地上冒烟。

王才怪他们躲在坡子上的灌木里,蚊子叮咬都顾不上,眼珠子瞪得像铜铃。

一队鬼子果然来了,扛着枪,挑着从村里抢来的鸡鸭,大摇大摆往回走。

官仓下的屋子被砸得稀烂,鬼子饱吃一顿,喝得脸红脖子粗。

老百姓的牲口还关在栏里,嗷嗷叫唤,像给这场戏敲锣。

王才怪就等这一刻。鬼子兵踏上小桥时,谢凤才手心冒汗问:“大哥,行不?”王才怪吐口唾沫:“记住我的手势,一个都不能少。”

鬼子兵走着走着,最后那个兵刚下桥头小斜坡,王才怪就动了。

他几个箭步窜出去,风一样刮到路上,那鬼子手里还捏着只活鸡呢,没回过神就被王才怪掐住脖子压倒在地下。

快得跟闪电劈下来似的,鬼子连喘气都来不及,就被王才怪那铁钳子般的手卡得青筋直冒。

谢凤才他们一拥而上,棍棒哐哐砸下去,鬼子兵当场毙命。

那尸体扔进急流河水里,眨眼就没影了,剩下的鬼子兵还傻呵呵往前走,压根不知道少了一个人。

王才怪捡起地上的步枪掂量,朝大伙儿笑:“值了,咱这把刀磨得没白费!”五个人背着枪和战利品,一溜烟冲回深山树林。

这事儿在信丰传开,躲山的村民们胆子壮了,后来跟着王才怪打了多场小游击。

日本鬼子不敢再瞎晃悠,那趟桥边的伏击就是一根火柴,点着了信丰老百姓的怒火。

啥叫英雄?不一定非得是扛大炮的将军,老百姓急了眼,一样能玩出一手绝活儿。

王才怪那帮人靠什么赢?他们没神兵利器,就靠一双眼睛盯着鬼子回程的必经之地,加上骨子里的机灵劲儿。

0 阅读:53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