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 感谢您的强烈支持!1964年的酒泉基地,戈壁滩上的风裹着沙粒拍打着营房,一个普通的星期天,张爱萍将军照例到各基地巡视。
值得一提的是,他视察从不提前打招呼,他总说“要看就得看真的”,那天路过机关服务社,十几个背着军绿色斜挎包的战士正扒着柜台张望,挎包带子勒在洗得发白的军装上,显得空荡荡的。
柜台里的售货员踮脚够着货架顶层,货架上零星摆着几盒肥皂,商标纸都晒褪了色。
“牙膏真没了,上个月就断货,香皂还有最后三块,要买赶紧。”战士们互相推让着,最后三个人凑钱买了块最便宜的檀香皂,剩下的人攥着皱巴巴的票证,盯着玻璃柜台里孤零零的几包火柴。
张爱萍的皮鞋踏进服务社时,有个小战士正趴在柜台边问:“能不能先赊半管牙膏?下月津贴发了就还。”
售货员摇头的瞬间,老将军看清了那小战士的牙缸,搪瓷掉得斑驳,牙刷毛都炸毛了,后来基地干部回忆,张爱萍当时脸色铁青,转身就去了后勤仓库。
仓库里堆着成箱的防化服和精密仪器,角落摞着二十多个印着上海日化厂字样的木箱,撬开箱子,蜂花檀香皂的香气扑出来,整箱的牙膏封着油纸。
后勤科长解释这是给技术专家预留的特供品,普通战士的日用品配额三个月前就断了。
张爱萍摸出随身带的钢笔,在木箱上划了道深痕:“从今天起,这里的东西,战士和专家一人一半。”
三十年后的解密档案显示,1964年酒泉基地日用品短缺源于运输计划调整。
当时通往西北的铁路优先保障核试验物资,生活用品运输车皮被压缩了七成。
张爱萍在军委会议上摔了茶杯,会后三天,兰州军区紧急调拨的十车日用品就开进了基地。
那年冬天,服务社货架上出现了上海产的雪花膏,有个技术员买来擦手,被战友笑话“讲究”。
后来整个导弹组装车间都飘着雪花膏香,精密零件装配对手部皮肤有要求,这是张爱萍特批的劳保用品。
老将军离休前最后一次到酒泉,特意去服务社转了一圈,看见柜台里摆着电动剃须刀,他扭头问后勤部长:“兵们现在舍得买这个了?”部长笑着掏出一叠票据,而那时候,基地早就不用票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