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不起了?”湖北,女子把车停在车位上面充电,不料,就三分钟的功夫,回来一看,一辆理想车主就把充电枪拔走,插到了自己车上,还把自家车堵得死死的,连旁边正经车位都没有,这操作让她气得够呛。 电动汽车许诺的未来,安静、清洁,似乎触手可及。可谁知,这份便利有时脆弱到不堪一击,拔掉一根充电枪就足以将它粉碎。 风波起于湖北一个普通的充电站。一位女车主给她的白色小车接上充电枪,前后不过离开三分钟,回来时的景象却让她气到发抖。 一辆黑色理想汽车蛮横地顶着她的车头停下,完全无视车位白线,而本该属于她座驾的充电枪,正插在理想车的充电口上。两车之间几乎密不透风,她的车被堵得动弹不得。 “活不起了?”她举起手机录像,对她来说,这种糟心事已不是第一次。不久前在商场充电,也曾有车紧贴着停放,险些挤坏充电枪。这次的经历,无疑是把潜藏已久的“充电焦虑”彻底点燃了。 周围人议论纷纷,有人低声斥责“太不讲理了”,也有人感叹“充电位本来就难抢”。很快,这起冲突在网上发酵,一句“增程车抢纯电车的充电枪,真是buff叠满了”的吐槽,精准道出了这场闹剧的荒诞。 电动车保有量一路高歌,公共充电桩的数量却捉襟见肘,供需失衡让“抢电”成了常态。有车主形容,开电车出差,在高速服务区像无头苍蝇一样转半小时才找到空位,充上电后更是寸步不敢离,生怕一转身就被人“截胡”。 节假日,这种焦虑被放大到极致。有车主在服务区排队,拿到21号,按每车40分钟算,等待时间远超一个小时,难怪网友苦笑:“节假日还在服务区充电的都是勇士”。 不过,把一切都归咎于“桩少车多”,又未免过于简单。技术上的“软肋”和规则意识的普遍缺失,才是乱象的催化剂。理论上,充电枪在充电时会自动锁止,防止被轻易拔出。 但现实是,部分车型,比如事件中的白色小车,锁止功能并不完善,按住释放钮即可拔下。这个小小的技术漏洞,恰好为自私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当“先到先得”的公共秩序被一些人视为无物,他们在意的便不是规则,而是如何最快满足自己的需求,哪怕代价是侵犯他人权益。 这种行为,已经从单纯的“素质问题”,滑向了法律的危险边缘。强行拔走他人正在使用的充电枪,是明确的侵权行为。 这并非危言耸听,已有判例在前:一位车主因强拔他人充电枪致设备损坏,被法院判决赔偿3万元。这一判罚是记响亮的警钟。如果行为导致对方车辆受损,性质则更为恶劣,甚至可能触犯“故意毁坏财物罪”。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将其比作“加油时去抽别人油箱里的油管”,瞬间揭示了其行为的无理与违法。 面对这场愈演愈烈的“充电枪之战”,愤怒和谴责远远不够。要构建一个有序、高效的充电环境,需要多方合力。政府与市场必须继续加码,不仅要加快充电桩的布局,更要普及大功率快充技术,用“提速”来缓解“排队”的焦虑。 车企和充电桩制造商应强化安全锁功能,堵上被恶意拔枪的漏洞。深圳部分充电站引入的“地锁”模式,扫码付费后地锁才降下,就是个极具借鉴意义的创新,它从源头上杜绝了占位和干扰。 充电站可以推行更精细化的管理,比如设置发号排队系统,明确充电时长并对超时车辆合理罚款,再通过无死角的监控保障规则落地。 当然,这一切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社会需要大力倡导车主的公共规则意识,鼓励在紧急情况下友好协商,而非野蛮抢夺。 电动车的普及是大势所趋,但一个成熟的新能源社会,绝非硬件的堆砌。配套的管理体系和使用者的文明素养,必须跟上飞奔的车轮。 当“抢来的电开不远,丢掉的德找不回”成为共识,当每一次充电都能从容安心,电动车的便利才能真正属于每一个人。充电枪虽小,却照见人心,也考验着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尺度。 信源:第一眼TV
“活不起了?”湖北,女子把车停在车位上面充电,不料,就三分钟的功夫,回来一看,一
烟雨评社
2025-08-03 15:13: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