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末,马未都邀请李嘉诚到他的观复博物馆参观,并且留他吃午饭,他给李嘉诚准备

小史论过去 2025-08-03 12:17:57

90年代末,马未都邀请李嘉诚到他的观复博物馆参观,并且留他吃午饭,他给李嘉诚准备了一碗面条和一小盘榨菜,这可把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看愣了,但马未都却不以为意,他笑着对李嘉诚说:李先生,这是我给你准备的午饭,你慢慢品尝。 马未都1955年出生在北京,家里条件一般,早年当过工人,后来转行做编辑。80年代他开始接触古董,从瓷器入手,慢慢扩展到家具和玉器,靠自学和市场淘货积累经验。1996年,他在北京创办观复博物馆,这是国内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初期就靠个人藏品支撑,展出中国古代艺术品,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前来。马未都通过写书和上节目分享知识,渐渐在收藏圈站稳脚跟。他不是那种一夜暴富的人,而是靠眼光和坚持,一步步把兴趣变成事业。 李嘉诚1928年出生在广东潮州,童年经历战乱,1940年全家移居香港。他从底层起步,先在茶楼打杂,然后学钟表修理,转到塑料厂推销产品。1950年创办长江塑料厂,从塑料花做起,抓住机会扩展到地产和港口。集团越做越大,90年代他已经是香港首富,以商业头脑出名,同时保持节俭作风,比如戴同一块手表多年,不乱花钱。他的生意涉及多个领域,积累巨额财富,但生活上低调,避免奢侈。 马未都和李嘉诚的相遇发生在90年代末,那时观复博物馆刚起步不久。李嘉诚听说马未都的收藏,就过来参观。两人先聊了藏品,李嘉诚对古董兴趣一般,但快到饭点时,他提出想吃点简单东西,不想回去应付那些正式饭局。马未都同意,就准备了普通面条和一小盘榨菜。这顿饭没啥特别,就是日常食物,但李嘉诚吃完很满意,还问榨菜的牌子,说要带点回去。随行人员觉得这不符合首富身份,看得发愣,马未都则不当回事,继续接待。 这个午饭事件反映出两位人物的性格差异。李嘉诚作为商人,平时饭局太多,难得吃顿清静的家常饭。马未都则直来直去,不搞排场,用最简单的方式招待客人。这件事后来在收藏圈传开,很多人觉得有趣,因为它打破了富豪形象的刻板印象。榨菜才2元一包,却让李嘉诚赞不绝口,说明财富再多,也挡不住对简单生活的向往。马未都也没借机巴结,只是按自己风格办事,这点让故事更有意思。 午饭后,李嘉诚继续看藏品,看中一套明代黄花梨盒装的象牙象棋。马未都报价4万元,给出6折,也就是2.4万元。李嘉诚还想压价,马未都坚持底线,说这是原则,不能赔本卖。李嘉诚最后付钱带走,没白拿。马未都后来回忆,这体现了商人的谈判习惯,即使有钱,也要斤斤计较。两人没成冤家,反而通过这事加深了解。 马未都还提出一个想法,让李嘉诚投资建更大规模的博物馆,一年出1亿元,持续10年,就能积累不少好东西。李嘉诚考虑后拒绝了,他更注重商业回报,不愿把钱投到文化项目上。这点没影响两人关系,但显示出不同领域的思维差距。马未都没气馁,继续靠自己努力发展博物馆。 后续发展上,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逐步壮大。2004年迁到北京朝阳区新址,展厅扩大,举办更多展览。2015年开上海分馆,后来又扩展到其他城市。他参与电视节目,出版多本收藏书籍,推广文物知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面临过拆迁问题,但马未都通过基金会管理,坚持下来。到2024年,他还在寻找新址,保持活跃。 李嘉诚的集团继续扩张,涉及地产、零售和能源。2018年他退休,把主席位置交给长子李泽钜,自己当资深顾问。退休后专注慈善,捐款支持医疗和教育,比如2023年捐1亿元建潮州市医院。他生活低调,偶尔现身公益活动,使用电动轮椅出行,但精神头不错。到2024年,还在推动基金会工作。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