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最后一批撤离朝鲜的志愿军战士,正在有序收拾行囊,即将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家乡。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巡逻兵发现,一个年轻的战士突然失踪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的朝鲜秋风瑟瑟,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正收拾行囊准备撤离,鸭绿江对岸的祖国已经盼了这些英雄整整八年,炊事班蒸的馒头都比平时多放了半勺糖,就等着给归国的孩子们接风洗尘。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三连的巡逻兵慌慌张张跑来报告,说新兵张小山不见了。
连长李铁柱一听就炸了毛,手里的搪瓷缸子哐当砸在弹药箱上,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出幺蛾子?
全连一百多号人明天就要跨过鸭绿江,现在丢个人算怎么回事?他扯着嗓子下令全连搜山,就是掘地三尺也得把这个逃兵揪出来。
两个钟头后,几个老兵在阵地后的松树林里发现了张小山,这孩子跪在个土包前哭得直抽抽,军装前襟鼓鼓囊囊像塞了个地瓜,两只手沾满黑土,指甲缝里全是泥。
李铁柱气得太阳穴突突跳,一巴掌拍在临时指挥所的松木桌上,震得地图上的红蓝铅笔都蹦了起来。
"张小山!要造反啊?全连就等你一个!"李铁柱的唾沫星子溅在小战士脸上,"知不知道擅离阵地什么罪过?这要是在战时,能当场毙了你信不信?"
小战士突然仰起满是泪痕的脸,怀里紧紧搂着那个鼓包,风吹开他军装前襟,露出个粗布缝的布袋,里头黑褐色的泥土正簌簌往下掉。
他嗓子哑得像吞了炭:"报告连长,黄继光是我表哥,这是我给他带的家书..."
整个指挥所突然静得能听见松针落地的声音,李铁柱举到半空的手僵住了,他认得那个土包,那是全连偷偷垒的英雄冢,里头埋着黄继光牺牲时穿的血衣。
去年移灵回国时,这件打满弹孔的血衣被特意留在了朝鲜战场,战士们说英雄得留件衣裳镇守阵地。
张小山抹了把脸,指节上的冻疮蹭出血丝:"我娘临死前拉着我的手说,要是找着表哥,一定带捧他躺过的土回来,这布袋是拿我娘寿衣边角缝的..."
他忽然跪得笔直,脏兮兮的手举到帽檐边,"连长,我认罚!但求您让我把这捧土带回四川老家,我娘在祖坟边上给表哥留了位置..."
李铁柱的喉结上下滚动,他转身从弹药箱底下抽出个斑驳的铝饭盒,打开盖子,里头是半盒同样黑褐色的泥土。
"三年前在五圣山,我们连的指导员牺牲前攥着这把土..."他声音突然哽住,粗粝的手指在饭盒上摩挲出沙沙响,"全连一百二十七人,回国时饭盒里都装着这样的土。"
月光从松树枝桠间漏下来,照在张小山怀里那捧湿润的朝鲜泥土上,远处传来集合的军号声,悠长嘹亮地划过1958年的秋夜。
明天太阳升起时,这些带着异国泥土的战士将跨过鸭绿江,而他们衣袋里的每一粒沙土,都在无声诉说着那些永远留在三八线以南的青春。
后来有战史学者考证,志愿军撤离朝鲜时确实有"带土"的隐秘传统,军事博物馆里保存着二十多封烈士家书,其中过半都夹着朝鲜战场的泥土。
这些黑褐色的颗粒沉默地证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捧异国的泥土就是最沉重的家书,最滚烫的遗物,也是最柔软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