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消息! 特朗普刚刚突然宣布: 8月1日,特朗普正式宣布:对全球17家制药巨头

非常盘点中 2025-08-02 12:35:16

突发消息! 特朗普刚刚突然宣布: 8月1日,特朗普正式宣布:对全球17家制药巨头下达60天最后通牒,要求辉瑞、诺和诺德等企业将美国药价降至与欧洲等发达国家看齐,否则将动用一切手段保护美国家庭免受高价药盘剥。 根据智库兰德公司的数据,美国部分处方药价格比其他发达国家高出两至三倍,某些药品价格甚至高达 10 倍。比如治疗糖尿病的 Ozempic,在美国标价是 936 美元 / 月,而在日本仅需 169 美元 / 月。 这种巨大价差源于美国独特的定价体系,药企拥有几乎不受限制的定价权,而医保谈判长期被药品福利管理者(PBM)主导,这些中间商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默许高价药流通。 特朗普此次祭出的 “最惠国定价” 政策,正是直击这一痛点。该政策要求美国药品支付价与经合组织国家的最低价格挂钩,相当于强制药企 “全球统一定价”。 早在 2020 年,特朗普就曾尝试类似政策,但因程序违法被联邦法院叫停。如今他卷土重来,不仅扩大了政策范围,还加入了 “贸易施压”“直销模式” 等新条款,试图绕过法律障碍。 药企的反应可谓冰火两重天,辉瑞、诺和诺德等公司表面表态 “愿意合作”,但实际动作却耐人寻味 。诺和诺德一边承诺 “提高药品可及性”,一边悄悄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爱尔兰。 行业协会则集体开火,美国药品研究和制造商协会(PhRMA)警告称,强制降价将导致未来十年药企损失超 1 万亿美元,直接威胁新药研发投入。 更有分析指出,若药价真与欧洲对标,基因治疗等高端疗法可能从美国市场消失。 这场博弈的关键在于法律层面的角力,2020 年,PhRMA 正是以 “总统无权绕过国会定价” 为由胜诉。 如今特朗普虽调整策略,试图通过贸易政策施压,但药企已备好 “组合拳”:一方面可能将海外药价抬高以拉高参考基准,另一方面计划再次提起诉讼,指控政策违反 “三权分立” 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次还威胁对进口药品加征 200% 关税,试图迫使药企回流生产,但这一举措可能导致美国 70% 依赖进口的药品原料成本飙升,最终转嫁到患者身上。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创新与公平的平衡,美国药企承担着全球 70% 的新药研发投入,其高定价模式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分摊研发风险。 若强制降价,短期内患者可能受益,但长期来看,药企可能削减对阿尔茨海默病、癌症等复杂疾病的研发投入。 正如瑞银分析师所言,这是一场 “盲目的尝试”。既未解决 PBM 中间商的利益链条,也未建立可持续的定价机制。 对比欧洲的药价谈判机制,或许能找到更可行的路径。德国通过 “参考定价法案”,将同类药品价格锚定在市场中位数,迫使药企主动降价。 日本则建立覆盖全行业的药价监测体系,每年根据实际销售数据动态调整价格。这些模式既保证了药企合理利润,又实现了价格可控。 反观美国,特朗普的政策更像是一场政治秀,他需要在大选前兑现 “降低药价” 的承诺,却不愿触碰医保体系改革的深层次矛盾。 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取决于多方力量的角力。若特朗普能推动国会立法,将 “最惠国定价” 纳入医保改革框架,或许能打破僵局。 但若药企成功通过诉讼或转移生产反制,政策可能再次沦为空谈。对于普通美国人而言,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药价何时能实实在在降下来。 毕竟,在特朗普宣布政策的同一天,莫德纳等药企正以 “销售下滑” 为由裁员 10%,市值较巅峰期蒸发超 90%。这种 “左手降价、右手裁员” 的魔幻现实,恰恰暴露了美国医药资本的贪婪本质。 特朗普的这步棋是真为民生还是政治作秀?药企会乖乖就范还是拼死抵抗?这场药价博弈的背后,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毕竟,当最市场化的美国开始挥舞行政定价大棒,全球医药价值逻辑正在悄然改写。是坚守 “自由市场” 的神话,还是探索兼顾创新与公平的新路径,美国的选择或将影响全球患者的未来。

0 阅读:76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