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后,四川考生黄蛉因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备受关注,虽然此作文仅得6分,

杰彦评娱乐 2025-08-01 17:14:45

2009年高考后,四川考生黄蛉因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备受关注,虽然此作文仅得6分,可他却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然而学校给黄蛉安排的导师却说:“我宁可辞职也不愿再教他了”。 2009年,有个叫黄蛉的四川考生,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用甲骨文写了高考作文。 这篇作文,阅卷老师一个字都看不懂,最后请专家来翻译,折腾了半天,给了个6分。可就是这6分,却让他的人生坐上了过山车。 黄蛉这个年轻人,从小就跟别人不太一样。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自己一个人长大,性格有些沉闷,内心世界却很丰富。他喜欢佛学并且也爱诗歌,后来更是迷上了甲骨文这种又酷又冷门的学问。在同学眼里,他是个怪人,会在教室里打坐,但人却不坏,挺有古道热肠的。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总想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09年的高考,就是他选中的那个“鸣”的时刻。他真的用甲骨文、金文以及大篆,工工整整写满了一篇作文。结果,分数是惨淡的428分,作文只有6分。他的语文老师蒲体超,又气又心疼,气他拿前途冒险,也觉得这作文判得有点屈。 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高考场上的失意,反而成了他名满天下的起点。媒体一报道,黄蛉瞬间成了“古文字达人”,一个挑战现有教育体制的“偏才”样本。 机会接二连三地找上门。先是西南财经大学愿意免学费录取他,他没去,因为专业不喜欢。后来他又去了上海,拜访了复旦大学的古文字研究大牛刘钊教授。刘教授很欣赏他,但也直截了当地说他基础不牢,看的书太少,破格录取还不够格。 最后,是四川大学接住了他。经过测试,川大锦城学院录取了他。更神的还在后头,他很快就从三本的锦城学院,跳到了川大本部,实现了“两级跳”。学校为了培养他,还把已经退休的国宝级古文字学家何崝教授请出山,专门一对一教他。 这剧本,简直完美。一个特立独行的少年,靠着自己的才华,硬生生砸开了名校的大门,还有顶级导师护航。我们当时都以为,一颗学术新星马上就要升起了。 可谁也没想到,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没过多久,何崝教授向学校提出辞职,并且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都震惊的话:“我宁可辞职也不愿再教他了”。 一句话,把黄蛉从神坛上拽了下来。为什么?何教授后来的解释,就两个字:浮夸。 拿一个细节来说,黄蛉在接受采访时,随口就说自己能读《文心雕龙》。何教授一听就火了,这本著作与古文字研究关系并不大,更重要的是,在老一辈学者眼里,这种轻浮、吹牛的态度,是做学问的头号大忌。何教授觉得这孩子心思没放在正道上,并且直言,黄蛉在甲骨文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造诣。 这一下,把黄蛉身上的光环彻底打碎了。从那以后,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拒绝所有采访,彻底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 现在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一个AI大模型,识别与翻译甲骨文的能力可能比很多初学者都强。黄蛉当年那种靠信息差形成的“绝技”,价值正在被稀释。这恰恰说明,单纯的“奇技淫巧”会越来越不重要,真正稀缺的,是建立在广博知识之上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最重要的——学术品格。 黄蛉后来怎么样了?没人知道确切的消息。或许他转了专业,或许他早已毕业,像你我一样,成了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这个结局,对他个人而言,也许是最好的解脱。离开了聚光灯,他才能真正地生活。 真正的厉害,从来不是一鸣惊人的那个瞬间,而是愿意坐下来,把冷板凳坐热的那个过程。 参考文献 腾讯新闻. (2021). 12年过去了,当年那个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的学生,后来发展得如何?

0 阅读:31
杰彦评娱乐

杰彦评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