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领土大国”,你肯定先想到俄罗斯(1709万平方公里)、加拿大(998万)、中国(960万)、美国(937万)——这四个国家包揽全球领土前四。但你知道吗?领土大小和耕地面积完全是两码事。

美国以937万平方公里领土位列全球第四,看似不及俄、加、中,但其耕地比例却远超多数领土大国——166万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积,相当于10个浙江省,稳坐世界耕地榜首。
这要归功于美国的“地形彩票”:
中央大平原:从五大湖延伸到墨西哥湾,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另两块在乌克兰、中国东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5%-8%,种啥长啥;
密西西比河滋养:这条“北美母亲河”贯穿平原,年径流量相当于7条黄河,灌溉网络覆盖80%耕地;
气候助攻:本土48州中,75%地区年降水量超500毫米,温带大陆性气候让小麦、玉米、大豆实现“一年一熟+轮作”,土地利用率全球顶尖。

印度领土仅298万平方公里(全球第七),却以153万平方公里耕地(占比51.6%) 拿下世界第二。这数字有多夸张?相当于印度每两个人就有一块足球场大小的耕地。
印度的“耕地天赋”写在地理课本里:
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双buff”:恒河冲积形成的平原占全国40%,土壤含沙量适中、保水性好;德干高原虽为高原,但平均海拔仅500米,平缓的台地适合机械化耕作;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无休”:年均温25℃以上,雨季(6-9月)降水占全年80%,水稻能种三季,小麦、棉花也能“无缝衔接”;
人口压力倒逼开垦: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让印度把能种的坡地、河滩全利用起来,连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缓坡都成了茶园和梯田。

中国领土960万平方公里(全球第三),耕地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全球第三),看似“平平无奇”,实则藏着“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
我们的“耕地家底”有多难?
地形“先天不足”:山地、高原、丘陵占总面积67%,真正能种地的平原仅占12%(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
耕地“碎片化”:人均耕地仅1.4亩(全球平均3.38亩),南方水田被分割成“巴掌大”的地块,拖拉机开进去都得“拐直角弯”;
“精耕细作”补短板:用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20%的人口,靠的是杂交水稻(亩产超1000公斤)、节水灌溉(滴灌覆盖率超50%)、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利用率提高10%)。

俄罗斯领土全球第一(170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却只有123万平方公里(全球第四)——相当于每14平方公里领土才配1平方公里耕地,这反差源于“气候的暴击”。
俄罗斯的“耕地困境”刻在基因里:
高纬度冻土带:全国65%领土位于北纬50°以北,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厚达数百米,地表夏季融化仅10-20厘米,根本无法耕种;
平原“徒有其表”: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虽广阔(合计660万平方公里),但前者纬度偏高(莫斯科位于北纬55°),后者冬季气温-50℃,只有伏尔加河流域等少数“暖区”能种小麦;
耕地“集中在西边”:全国70%耕地分布在欧洲部分(东欧平原),亚洲部分的耕地仅占30%,且多为“靠天吃饭”的旱作农业。

从美国的“天选平原”到印度的“热带红利”,从中国的“精耕细作”到俄罗斯的“冻土制约”,世界耕地四强的排名,本质是地形、气候、人口与技术的综合博弈。
对我们而言,更该思考的是:当城市化吞噬耕地(中国每年减少约480万亩)、土壤退化加剧(全球33%耕地面临中度退化),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毕竟,耕地不是“资源”,是14亿人的“饭碗底座”。
互动话题:你觉得中国耕地保护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是遏制城市化占用,还是提升土壤肥力?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为保护耕地出份力!
(注:文中耕地数据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24年报告,地形描述参考各国地理普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