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时,不少宝妈都会有个共同感受:明明浑身冒汗、紧张到发抖,产房里却冷飕飕的,甚至忍不住打寒颤。其实这不是医院“省钱省暖气”,更不是医生“故意为之”,背后藏着3个关乎母婴安全的专业考量,今天就用通俗的话给大家讲透~

首先,为了降低感染风险,给母婴筑牢“安全屏障”。分娩过程中,宝妈会分泌大量汗液,宫颈口打开后,子宫和外界直接相通,此时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而产房作为医疗场所,恒温控制在22-24℃是有科学依据的——这个温度能减少细菌滋生,避免高温高湿环境成为病菌繁殖的“温床”,从而降低产后感染的概率。对新生儿来说,他们的皮肤娇嫩、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适宜的低温环境也能减少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的风险,相当于给宝宝的第一道防线“加码”。
其次,帮助宝妈保持清醒,更好应对分娩挑战。分娩是一场需要体力和意志力的“持久战”,尤其是顺产宝妈,可能要经历数小时的宫缩阵痛。适当低温的环境能让人保持清醒,避免因高温导致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帮助宝妈更好地感知宫缩节奏,配合医生的指导发力。很多宝妈可能觉得冷会影响状态,但其实身体在分娩时会自动进入“应激模式”,核心体温会比平时略高,产房的温度正是为了平衡这种生理变化,让宝妈在舒适与清醒之间找到最佳状态。

最后,方便医疗操作,保障分娩过程顺利。分娩过程中,医生和护士需要频繁进行检查、消毒、接生等操作,低温环境能减少医护人员的出汗量,避免汗水影响无菌操作的规范性。同时,产房里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架等)在适宜温度下能保持最佳性能,确保对母婴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准确无误。此外,分娩后宝妈会排出大量恶露,低温环境也能减少异味滋生,让产房环境更卫生,为宝妈产后恢复创造更好的条件。
可能有宝妈会问:“那冷得发抖怎么办?”其实医院早有准备,待产时可以向护士要一条保暖毯,分娩过程中如果感觉寒冷,也可以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他们会根据情况调整盖被或室内温度(不会低于安全标准)。作为过来人,想提醒各位新手爸妈:产房的“冷”不是冷漠,而是医生用专业方式守护母婴安全的细节。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既能减少分娩时的焦虑,也能更信任医护人员的操作。

你生孩子时有没有觉得产房特别冷?当时是怎么缓解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小妙招,也可以说说你对产房环境还有哪些好奇,我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