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国民党少将救下了九万红军战士,建国后,毛主席亲自下令,一定要找到这位

品古观今呀 2025-07-26 13:46:09

1934年,国民党少将救下了九万红军战士,建国后,毛主席亲自下令,一定要找到这位英雄!   1934年秋天,江西赣南的天空低沉压抑,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国民党正调集重兵,准备实施名为“铁桶计划”的大规模围剿,这个计划由德籍顾问协助设计,以修建碉堡、逐步推进的方式,将红军主力困死在苏区核心地带,整个围剿行动堪称严密至极,兵力超过百万人,层层围堵如螺旋收紧,目标直指瑞金。   在南昌秘密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国民党高层齐聚一堂,商议如何彻底消灭红军,在众多将领中,有一位身穿旧制军装、神情内敛的中年少将悄然落座,他名叫莫雄,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的旧部,虽然在国民党体系中资历颇深,但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心存不满,若非多年前曾在战乱中救过蒋介石一命,按理他并无资格参与这场高层机密会议。   会议上,莫雄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是默默地将作战部署、封锁日程、兵力调配等细节一一记在心中,这些信息足以决定红军的生死存亡,他知道,这份情报一旦外泄,自己必定身陷险境,然而回到驻地后,他没有犹豫太久,在深夜的油灯下,他将会议内容口述给几位信任的联络人,由他们用特制药水密写在学生字典的字缝里,这种密写药水在常温下无色无痕,只有经过特殊处理才能显现。   情报准备好后,交由一名中共地下交通员秘密转运,这名联络员名叫项与年,为了不引人注意,他装扮成乞丐,带着那几本看似普通的字典,穿越封锁线,沿着乡间小路一路北上,他每天只能走几十里路,靠讨饭充饥,白天藏身林间,夜晚悄悄赶路,遇到盘查时,他就装疯卖傻,低头躲避目光,七天七夜后,他终于抵达瑞金,将字典交给了中共中央。   在红军总部,身穿灰色军装的工作人员将字典逐页处理,密文渐渐浮现,那些密密麻麻的军队编号、碉堡方位、推进时间,在显影液中逐一显现出来,这份情报震动了中共中央决策层,原本计划再坚持一段时间的红军,立刻决定提前转移,指挥部迅速调整突围路线,选择从敌军防线结合部的薄弱环节突围,整个战略部署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不动声色地启动。   几日后,南线红军开始悄然撤离,部队分批行动,各自掩护,全程没有发出任何枪声,当地百姓看到一队队士兵悄悄穿过山林,才意识到大军正在撤离,到10月下旬,蒋介石正式下达总攻命令,合围行动全面启动,然而当国民党军进入苏区核心时,却发现场地空空如也,原本设想中将红军困于死地的“铁桶”,竟扑了个空。   红军共计8万6千人顺利突围,踏上了艰难的长征之路,如果不是那份及时的情报,他们很可能陷入重围,甚至全军覆没,这一战术上的提前转移,改写了整个中国革命的走向,而促成这一切的关键人物——莫雄,依旧在国民党军中沉默无言。   虽然任务完成得天衣无缝,但国民党高层对“铁桶计划”失败极为震怒,蒋介石下令彻查泄密源头,情报机关忙碌数月,始终找不到漏洞,莫雄因为“剿匪不力”被调离原职,派往西南担任保安司令,他的真实身份始终未被识破。   抗战胜利后,莫雄回到广东老家,隐居生活,但到1951年全国土地改革期间,他的国民党少将身份成为被清算的理由,他被捕后列为“反动军官”,即将执行死刑,就在行刑前夕,一份老档案被送到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叶剑英手中,叶剑英看到名字,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同,他与莫雄早在江西有过交集,对其贡献心知肚明。   叶剑英连夜向中央汇报,毛泽东得知消息后迅速做出批示,命令立即停止处决,并妥善处理此人,莫雄被紧急押送至广州重新审查,经过层层核实,他当年的行动终于被确认,中央决定为其平反,并安排他在广东省政协担任顾问职务,给予基本生活保障。   尽管重获自由,莫雄并没有高调行事,他住在广州西关一座老宅中,生活朴素,甚少出门,多年过去,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不曾为自己争功,也未主动向外界讲述往事,直到1980年冬天,这位曾在历史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老人悄然离世,享年九十岁。   他的墓碑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民主革命先驱”几个字,几十年后,他的故居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院中那棵百年白玉兰树被居民称为“英雄树”,2019年,当地政府为他立铜像,安放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与革命先烈并肩而立,2021年,央视推出纪录片《秘密营救》,全面还原了他当年的事迹。

0 阅读:94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