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李德以不适应延安生活为由欲返苏联,毛主席劝他:“苏联正搞大清洗,此时回去,恐有生命之忧,望你慎重考虑,”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1900年出生在德国南部的一个小镇,父母早逝,少年时代在孤儿院长大,他的生活从一开始就不容易,孤儿院的生活让他比同龄人更早懂得社会的不公平,战时德国动荡不安,一战结束后,年轻的李德原本可以走上教书的安稳道路,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他加入了德国共产党,成了一个地下活动的积极分子,他分发传单,组织罢工,也因此被警察盯上,1926年,他因为秘密行动被捕,被关了两年,后来同志们策划营救,趁押解途中将他救了出来,他逃到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开始了他作为职业革命者的新阶段。 1932年,李德被共产国际派往中国,他从苏联出发,经由满洲到哈尔滨,再转到上海的地下联络点,一路辗转,最终在1933年底抵达江西苏区,那时的中央苏区正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他带着苏联红军的作战经验,成了中共的高级军事顾问,他在苏区改名李德,迅速进入高层,受到博古的高度信任,不仅有专门住所,还有进口食品和香烟,在艰苦环境中显得格外特殊。 李德在苏区生活得不错,甚至还和一位女红军战士结婚,生了一个孩子,这在当时的红军队伍里很少见,他带来的苏联军事方法强调正面作战、阵地防御,但中国的地理条件、红军的装备和国民党的战术都和苏联完全不同,李德的战术在实际操作中接连失利,尤其是在广昌战役中,他坚持进行短促突击,结果造成红军每天伤亡上千人,面对失败,他没有承担全部责任,而是把问题归咎于前线将领执行不到位,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像彭德怀这样在前线打仗的指挥员,对李德的指挥意见极大。 1934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撤出苏区,开始长征,李德坚持带着印刷机和大量文件,认为这些是革命的命根子,可是这些东西极大拖慢了行军速度,士兵们不仅要对付敌军,还得扛着沉重的设备翻山越岭,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惨重,从八万多骤减到三万左右,大量干部战死,形势极为危险。 1935年,红军到达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李德在这次会议中失去了军事指挥权,毛泽东的地位开始上升,虽然失去了权力,李德并没有离开,而是继续随军前进,他是唯一一个走完整个长征的外国人,在漫长的行军中,他放下了原来的架子,不再只是指导者,也开始和士兵们一起吃苦,有时还帮忙背伤员或行李,长征中的艰难超出常人想象,翻雪山、过草地,每一步都充满危险,而李德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重新认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 长征结束后,红军到达陕北,李德被安排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教军事课程,延安的条件远比江西更艰苦,冬天寒冷,夏天潮湿,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高粱米和野菜,李德身体本就不好,胃病频发,加上语言不通,教学进展缓慢,他逐渐感到自己与这场革命的距离越来越远,曾经的热情变成了疲惫和迷茫,1937年,他开始向党组织提出回苏联的申请,理由是身体不适和工作无法开展。 此时正值苏联大清洗的高峰期,大量共产国际成员被捕甚至被处决,李德虽然远在中国,但他也听说了莫斯科的动荡,他的许多德国同志已经失联,很多人一去不回,中共领导人意识到他若回苏联,可能会遭遇危险,毛泽东等人劝他暂缓返回,后来周恩来也发电报到共产国际总部,得到的回复是“现在返回将被审查”,李德收到这些信息后,虽然心中仍有不甘,但最终决定留下来,继续在延安工作。 他在延安继续从事教学和资料翻译工作,虽然已经不再参与军事决策,但仍认真负责,努力传授自己掌握的军事理论,他还协助整理红军长征的历史材料,把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记录下来,1939年,苏联局势稍微缓和,他终于再次申请回国,这次他和周恩来一起乘坐飞机离开延安,前往莫斯科,李德离开中国时,眼神复杂,或许他知道这一次离开,意味着自己再也不会回来。 回到苏联后,他被安排在莫斯科的外文出版社工作,主要负责翻译和编辑革命文献,他尽量避免卷入政治斗争,低调行事,二战爆发后,他被调往战俘营,以“瓦格纳同志”的身份对德国战俘进行思想教育,他擅长用逻辑和情感影响对方,目标不是获取情报,而是让战俘理解并接受共产主义理念。
1937年,李德以不适应延安生活为由欲返苏联,毛主席劝他:“苏联正搞大清洗,此
品古观今呀
2025-07-26 13:43:29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