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不拢,就用枪解决”!中国光伏出海可没少被美国人拿枪威胁,那么面对美欧疯狂围剿,中国光伏企业是如何绝地反击,最后杀出突围的? 过去十多年里,中国光伏行业几乎成了全球贸易战的常客。美国、欧盟、印度轮番上阵,打的不是产品价格,而是中国制造的全球话语权。 但中国企业的回应也不含糊:你来一招,我就破一招。靠技术、靠布局、靠市场,中国光伏硬是把一场场贸易围剿,变成了全球突围。 2012年,美国点燃了第一把火,对中国光伏产品开出31.14%的反倾销税单。 几个月后,欧盟接力,启动覆盖210亿欧元的反倾销调查。彼时,中国光伏出口的七成都在欧洲市场,这一刀,切得格外狠。 行业很快感受到了寒意。英利、尚德、阿特斯等一线品牌的利润断崖式下滑,数十万就业岗位岌岌可危。 印度也来凑热闹,提高进口税,限制中国组件入境。三面夹击之下,中国光伏企业站在了生死线边缘。 可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局。 中国光伏企业的第一步反击,是针锋相对的“双反”申诉。2012年,中能硅业、赛维LDK等四家龙头企业联合向中国商务部提交申请,要求对欧盟多晶硅展开“双反”调查。这不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一记精准反击。 当年,欧盟多晶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中国市场,导致全国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8家还能维持运转。中方的反击成功迫使欧盟重新掂量代价,暂缓了对中国成品的进一步制裁。 与此同时,技术成为破局的关键。面对高关税,中国企业没有选择价格战,而是从效率和成本两头发力。 PERC电池快速普及,TOPCon技术成为主流,HJT、钙钛矿叠层等下一代技术全面布局。单瓦成本不断下降,转换效率持续提升,在欧美市场即使加上税,依然有竞争力。 技术升级的背后,是对国内市场的深耕。2013年起,中国大规模启动分布式光伏计划,政策、补贴、指标一整套扶上马送一程。 从渔光互补到屋顶光伏,家家户户都成了发电站,光伏不再只靠出口吃饭。 光靠内循环还不够,企业们很快开启了全球大迁徙。 印尼、越南、老挝、印度……中国光伏在全球建厂如同下棋。天合光能在西班牙设点,隆基绿能在印尼投产,通威股份拿出TNC 2.0技术打包输出,横店东磁、钧达股份等则用“技术授权+本地合作”的模式杀入欧美市场。 这不是简单的“搬厂”,而是把技术、资本、供应链全套搬出去。2025年第一季度,钧达股份海外收入占比已超过58%,中润光能在老挝的5GW电池项目仅用7个月就实现投产。速度、效率、复制能力,中国企业打出了一套全球光伏“快反”体系。 可美国并没打算就此罢手,今年7月华盛顿再次挥出“双反”大棒,这次目标是印尼、老挝和印度三地的光伏组件。理由很简单:你们是中国企业在规避关税的“转运站”。 美国太阳能制造联盟公开点名:中国企业在老挝设厂,用的是中国技术、设备、资金,产品贴了“Made in Laos”,但本质上还是“中国货”。 印尼则被指利用镍矿资源进行产业链补贴,印度则因其PLI制造激励计划被怀疑倾销。 这轮打击的精准度更高,调查对象直指中资背景企业,调查内容从产品价格扩大到供应链结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组件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30.5%,受影响企业数量翻倍。 但中国企业的应对节奏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慌乱。 一方面,继续在东南亚多点布局,越南、马来西亚成为下一个接力点;另一方面,直接进军美国本土市场。 晶科、阿特斯等企业已经宣布在美设厂,2025年起陆续投产,绕过关税从源头打进市场。 而在市场端,欧洲、中东、拉美成了新的增长极。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对33个国家的光伏组件出口同比增长超过100%。通威的全球分销网络已覆盖70国,面对贸易波动更具韧性。 技术层面,中国也开始掌握话语权。今年7月22日,由中国主导的全球首个光伏直流系统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这份标准由上海交大和华能江苏牵头,联合14国专家历时4年完成,标志着中国光伏从产品输出迈入规则输出阶段。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比枪炮更考验耐力与智慧。 从最初的被动应战,到如今的标准制定者,中国光伏企业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次逆袭。 他们不靠喊口号,也不靠政策喂饭,而是靠实打实的技术、实打实的市场、实打实的全球化能力,一步步走出围剿,杀出一条属于中国制造的突围路。
如果你以为印度已经够穷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确实,从世界来看,印度不到2700美
【41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