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次急眼了!不是因为火箭没升空,而是中国空间站里竟没有一个英文,全是中文!

飞绿说历史 2025-07-23 14:26:45

美国这次急眼了!不是因为火箭没升空,而是中国空间站里竟没有一个英文,全是中文!   2022年,中国空间站正式投入使用,外形不算新奇,但内部画面一公布,不少美国人坐不住了。   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因为一个让他们意外的细节——舱内操作系统、指令界面、语音广播,全是中文,连一个英文提示都没有。有美国议员直接跳脚,说中国这“太不国际化”了。   他们的意思很明确:太空应该讲英语。理由也说得冠冕堂皇,说什么“英文是太空领域的通用语言”。   确实,国际空间站上过去一直是英语主导,俄语辅助。但问题是,中国空间站本就是中国自己造的,美国从头到尾都没参与,现在却跑来指责人家没用英文,多少显得有些“管得太宽”。   这场语言风波,其实是旧账翻新。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主动表达过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的意愿,俄罗斯和欧洲都很欢迎,但唯独美国坚决反对。   2011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沃尔夫条款》,直接禁止NASA与中国展开任何航天合作。换句话说,是美国把中国挡在了门外。   被拒之门外后,中国干脆另起炉灶。1992年启动“921工程”,一步一个脚印,从神舟飞船到天宫空间站,连控制系统都是自己写的代码。   到了2022年,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二个拥有独立空间站的国家,而且是唯一一个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空间站到底该用什么语言?从国际规则来看,中文作为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毫无问题;从操作效率来说,中国航天员用母语执行任务,紧急时刻反应更迅速;从主权角度看,天宫是中国的,语言当然由中方决定。   更关键的是,中国空间站并没有“闭门造车”。截至2025年,已有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在内的17个国家、23个项目获批入驻天宫。   欧洲航天局甚至安排宇航员专门学习中文,准备未来上天任务。德国宇航员马天就公开表示,“学习中文,是进入未来太空的钥匙”。   这时候,美国一些人的心态就耐人寻味了。一方面,他们用法律封锁合作;另一方面,又在中国自力更生之后批评中国“搞排他”。   有网友留言反问:“国际空间站全是英文时,你们有没有考虑非英语国家感受?”这话一针见血。   其实,这场“语言风波”的背后,是太空话语权的转移。冷战时期,美苏谁能更早登月,谁在空间站里说什么语言,都是实力的象征。   而现在随着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天宫成为唯一在轨空间站,中文自然成了“主场语言”。   不少美国媒体也意识到这一点。《华盛顿邮报》评论称,美国当年限制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如今反而成就了中国自主太空能力的崛起。   现在想回头谈合作,不但要面对中国设定的规则,还得重新审视《沃尔夫条款》。   目前,中国的太空计划还在继续向前推进。2025年,“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等项目已完成关键阶段,月球探测将成为下一个焦点。   不少专家预测,到2030年前,中文很可能与英语并列成为月球基地的通用语言。   一句话总结:中国原本是被拒之门外的“局外人”,如今靠实力成了“规则制定者”。语言之争,其实是对太空主导权的新一轮博弈。 参考资料:参考消息——中文成“太空语言”折射中国影响力

0 阅读:0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