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国花了130亿美元造出来的“福特号”航母,本来是要改写航母历史的。结果一通操作猛如虎,最后却成了业内口中的“烂尾工程”。 几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一句话像是下了“预言咒”:这套中压交流路线撑不了多久,想赶上中国,起码得十年。现在回头看,一语成谶。 “福特号”本是美国海军压箱底的王牌,2017年正式服役,却一直卡在“能用不能打”的尴尬状态。电磁弹射、先进拦阻、全自动升降机这三大系统,一个比一个不省心。 五角大楼2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这艘航母的战力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关键系统的故障率依旧高得离谱。说白了,就是这艘航母还不能打仗。 先说电磁弹射系统,原本希望它能像投篮机一样精准稳定地把舰载机送上天。理论上,每4166次弹射出一次故障就算合格,但实际情况却是一言难尽。 2020年测试时,每181次就出一次问题;到了2025年,最新数据也只是勉强达到每400次出故障。 不仅远远低于标准,连储能模块的能量损耗也高达35%。相比之下,中国福建舰的同类系统损耗率只有5%。一来一回,技术差距明显。 再看先进拦阻装置,本来是用来安全接住舰载机的,现在却成了事故高发区。水涡轮磨损得飞快,软件还时不时“死机”,舰载机降落时风险倍增。 2019年美国国会就发出了警告,认为这项技术还不成熟。到了2025年,系统无故障运行的平均周期只有460次,远低于设计标准的1.5万次。 还有全自动升降机,原本是要让航母上的弹药运输像电梯一样高效。结果2017年服役时11部升降机只有2部能用,其余全部“罢工”。 船员只好靠人力搬弹药,效率不说了,安全性也成了问题。修修补补到2021年才基本恢复正常,但平均使用不到10天就要修一次,和设计标准相差甚远。 这些技术问题直接拖垮了整个项目的进度和预算。 最初福特号的预算是105亿美元,交付时已经涨到了128亿,到2025年算上维修和升级,总投入接近200亿美元。更让人头疼的是后续舰的情况也不乐观。 “肯尼迪号”原计划2022年交付,现在推迟到2027年,建造周期拉长到了14年;“企业号”进度几乎停滞。 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多次点名批评海军,直言项目管理混乱、低估技术难度,还试图一边造一边试,结果就是一地鸡毛。 相比之下,中国的航母发展路线就显得稳扎稳打。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技术成熟度也稳步提升。 马伟明团队主导的中压直流技术,不仅损耗率低至5%,故障率控制在0.3%以内,还实现了战斗力和可靠性的双重突破。 福建舰在2025年步入服役最后阶段,各项测试顺利,显示中国在电磁弹射领域已经遥遥领先。 美国选择中压交流技术,是为了实现“技术代差”,想要在全球航母战力上继续领跑。但这条路走得太激进,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技术陷阱”。 这种技术困局也带来了战略上的被动。随着尼米兹级航母陆续退役,而福特级又迟迟不能顶上,2025年3月美军在西太平洋出现“无航母期”。这一空窗直接削弱了美国在该区域的威慑力,影响可不是一点点。 面对这一切,美国军方终于坐不住了。2020年国会就曾要求在2024年之前解决关键故障,但并未实现。 2025年美军再次设下最后期限:年底前必须具备全面作战能力,否则将对整个福特级项目进行重新评估,甚至可能削减后续舰的建造计划。 问题还不止于技术,整个美国军工体系也在承压。福特级航母75%的精密零部件来自单一供应商,疫情期间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供应链断裂严重。 造船厂人力资源也逐渐枯竭,焊工平均年龄55岁,30岁以下的技术工人不到5%。这些结构性问题,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 马伟明的判断,核心在于:决定武器装备战斗力的,从来不是预算数字,而是技术路线的选择。 美国这次栽在了自己太想“超前”的思维上,看上去是想走捷径,结果却走进了死胡同。而中国则靠稳步积累,逐步突破,把复杂的系统一个个啃下来,最终反超。 福特号的“烂尾”,不仅是美军造舰史上的一次失败,也是一堂技术战略的反面教材。 参考资料:世界航母之“最”:最烧钱的“杰拉尔德·福特”号——环球网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飞绿说历史
2025-07-23 10:22: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