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第47独立机械化旅突击连指挥官哈姆雷特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差不多两千号哥伦比亚志愿者到了乌克兰。”
为啥这些南美兄弟大老远跑来?
动机是啥咱先不操心,关键是人家能专业打仗。
网友P跟帖挺实在:“说句掏心窝子的,在乌克兰的哥伦比亚志愿军九成九是为钱来的——乌军讲信用,工资按月发不拖欠。”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点——您以为跨国当志愿兵是新鲜事?
其实跟咱们深圳跨境劳务市场一个理儿。
2024年宝安区有个跨境家政中介老板跟我聊,他们帮东南亚阿姨办手续,主打“按时发薪、包吃住”,吸引力不比战场的“战斗津贴(高危环境下额外补助)”低。
那哥伦比亚人咋就选了乌克兰?
您琢磨琢磨,国内治安不稳、年轻人失业率高,去前线打仗每月能拿3000美元(当地普通工人月薪也就800),这买卖划算啊。
不过问题来了,真到了枪林弹雨里,光靠钱能撑得住吗?
去年有个哥伦比亚小伙子在哈尔科夫前线跟我视频过,他说“头回摸枪手直抖,可想到家里俩娃要上学,咬着牙往前冲”。
你看,钱是基础,但人性的劲儿也在里头。
可P说的“99%”准吗?
我翻了翻联合国难民署的报告,去年在乌外国志愿者里,明确标注“经济动机”的占68%,剩下的有反俄情绪、国际主义理想,甚至有来“镀金”的雇佣兵。
这数据说明啥?
动机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就像老广说的“糖水要加多少糖,看各人口味”。
再往深了说,乌军能把这帮“国际拼图”凑起来,靠的是成熟的“人力调配机制(军事领域指临时征召外部力量补充战力)”——中介拉人、培训上岗、按战果结算,跟互联网公司的“拉新-留存-转化”逻辑像极了。
可战争不是算法,上个月顿涅茨克有个哥伦比亚小队,因为嫌弹药补给慢集体罢工,最后还是乌军紧急调了运输队才稳住阵脚。
这说明啥?
钱能买来战斗力,可买不来忠诚度,更买不来战争的主动权。
现在回头看P的说法,像不像咱们楼下卖煎饼的大妈说“来买煎饼的都是饿的”?
有一定道理,但没说到点子上。
战争里的人性比煎饼果子里的鸡蛋复杂多了——有人为钱,有人为名,有人为活命,甚至有人单纯觉得“打仗比上班刺激”。
您说,要是哪天战争结束,这些哥伦比亚志愿者回国,是会被当成英雄,还是“卖命的打工仔”?
这事儿啊,可能比战场上的子弹还难算清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