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

天天纪闻 2025-07-21 15:46:31

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水泥减产、钢铁减产、猪肉减产、汽车减产。持续了30年的产能大扩张正式宣告结束,而反内卷则被拔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呢?答案是,国内外的大环境都不允许我们继续卷下去了。 过去三十年,咱们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确实把蛋糕做大了,但也留下不少病根。就拿工业来说,现在很多行业都面临“量价背离”的怪现象——东西越产越多,价格却越来越低。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降到了75.1%,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更是只有60.9%,相当于四成设备都在闲置。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抢订单只能打价格战,结果利润越来越薄。 比如钢铁行业,虽然产能利用率提升到79.34%,但普钢毛利率已经降到2015年的水平,利润都被上游铁矿石拿走了。更严重的是,地方政府过去招商喜欢扎堆,一个县里能招来十几个光伏厂,最后大家都没饭吃。 国际环境的变化同样关键。以前咱们出口靠低价优势,可现在这条路越来越难走。美国动不动就加关税,2025年5月对美出口同比下降34.5%,虽然6月有所回升,但不确定性还是很大。 更麻烦的是,越南、印度这些国家正在抢我们的饭碗。越南去年手机出口224亿美元,超过印度成为全球第二,三星、苹果的不少生产线都搬到那边去了。 人家劳动力成本低,政策还稳定,像越南是单一制国家,政策执行起来比印度这种联邦制国家高效得多。这就逼着咱们必须从“拼价格”转向“拼质量”,不然连低端市场都守不住。 还有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过去为了发展经济,不少地方牺牲了环境。现在要实现碳中和,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必须转型。就拿钢铁行业来说,虽然产能利用率不低,但很多企业还在用落后工艺,能耗和排放都不达标。 国家发改委最近推出的节能降碳政策,就是要逼着企业更新设备,比如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每年能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这对传统钢铁厂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再比如水泥行业,2024年四季度产能利用率只有61.1%,继续扩张只会让污染更严重,减产其实是在为绿色转型让路。 政策层面的调整也很关键。以前地方政府考核看GDP,现在开始注重“产业协同度”,引导各地错位发展。中央财经委员会专门开会强调,要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把“反内卷”写进去了,从法律层面打击恶意压价、重复建设这些行为。比如光伏行业,头部企业集体减产30%,就是响应政策号召,避免陷入价格死循环。这种调整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让资源流向更高效的领域。 有人可能会问,减产会不会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其实从长远看,这反而是在为高质量发展铺路。就拿汽车行业来说,传统燃油车产能过剩,但新能源车需求旺盛。 2025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9.2%,锂电池、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速超过两成。这说明只要把资源从过剩产能里腾出来,投向技术创新,就能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再比如猪肉减产,表面上看是市场周期调整,实际上是在推动养殖业从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提高抗风险能力。 当然,转型过程中肯定会有阵痛。一些依赖传统产能的地区可能会面临短期经济下滑,部分工人需要转岗再就业。但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就像当年供给侧改革,钢铁行业淘汰了1.5亿吨落后产能,虽然短期内影响了就业,但换来的是行业利润的整体提升。 2017年到2018年,钢铁行业ROA平均提升8.8%,这说明阵痛之后是更健康的发展。现在的反内卷也是一样,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整合,最终会让经济更有韧性。 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在倒逼我们加快转型。美国的关税政策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剑,随时可能落下。2025年5月,中国对美出口降幅扩大,但对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却达到两位数。 这说明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初见成效,但要彻底摆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还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上下功夫。比如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二,就是技术升级带来的红利。 中国经济从产能扩张转向反内卷,是内外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是简单的减产,而是一场涉及产业结构、发展模式、政策导向的全面变革。 虽然过程艰难,但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经明确:告别无序竞争,拥抱创新驱动,这才是中国经济真正的出路。

0 阅读:182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