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经常分享观点、经验的人,我也经常收到各种建议;你应该这么写、你应该那样做

智远行业评论 2025-07-21 10:33:15

作为一个经常分享观点、经验的人,我也经常收到各种建议;你应该这么写、你应该那样做、你这不行,得改…… 以前,我会认真听,甚至反复反思: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是不是真做错了?后来发现一个事实:不是所有建议都值得听。 不是我ego强,也不是我抗拒改变,是很多时候,建议本身就缺乏“落地”的基础。 比如: 很多建议,只是对方站在自己的视角上,根据自己的经验、情绪、偏好,甚至想象给出来的;他压根没经历过我所经历的事,也没有真正了解我的处境。 说白了,他“看过猪跑”,但从没“吃过猪肉”,那给的建议,哪怕听起来再有道理,也可能和实际情况脱节。 还有一些建议,是对方想要的建议,而不是我需要的建议。什么意思呢? 比如:你应该写短点,别写那么长,不方便我阅读;你看,如果真这么做了,那就不是我了,成了他喜欢的样子;但他喜欢的样子,不一定是市场需求的样子。 还有一类建议,我特别警惕:脱离实际情况的建议。 没创过业的人,教我怎么创业;自己卖东西都卖不动的人,教别人怎么销售;自己没几个粉丝,教我怎么做品牌……这类建议遇到太多了。 还有一种是“过时的经验建议”,有些年长的朋友喜欢说:我三年前、五年前就是这么做的,你照着来准没错。 问题是,现在市场变了、客户变了、社会环境也变了,这些经验还有用吗?我当然尊重前辈,但也得意识到:经验也会有“折旧系数”。 所以,脱离实际的建议、缺乏实践基础的建议、过时的经验建议、动机不纯的商业建议,我都不听。 那问题来了:听什么建议呢?其实我有一套自己的“建议评估体系”,比较主观,大概有三个原则: 一,我得先知道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当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卡在哪、想解决什么问题时,再去问别人,对方基于真实经历给出的建议,我才愿意认真考虑。 二,我会评估这个人有没有经验、有没有做过。 我不仅看他有没有实战经验,还会关注:这个经验是不是最新的?(时效性);他是不是有隐藏的商业动机?(动机) 他是不是真的懂这件事,还是只是会“讲”这件事?(专业广度) 一个人很难真正擅长一件事,更别说几十件事都懂,所以,对那些“建议专家”,我通常会保留态度。 三,我会看建议的“场景”。有些时候,建议并不是建议,而是情绪的投射;比如,对方刚因为工作不顺而生气,他给的建议可能更多是情绪发泄,而非理性分析。 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得建立一种健康的“建议观”。;每天都有无数声音告诉我们该怎么生活、工作、思考,甚至感受。这种环境下,学会筛选建议的能力,已经不只是个人修养,而是一种生存技能。

0 阅读:0
智远行业评论

智远行业评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