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军事历史的讨论中,曾有人评选出老蒋手下最“善于奔跑”的长腿将军,其中每一位的逃命本事,堪比《亮剑》中的暂七师师长常乃超,甚至能轻松碾压他。而在这些“跑得快”的将军中,余程万、唐生智、黄杰、桂永清、韩复榘、胡宗南、蒋鼎文、汤恩伯、刘峙、孙元良等人,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逃命经历,但他们的逃脱技巧相比起李弥,简直就不值一提。李弥不仅“跑得快”,而且在逃跑中总能凭借自己的巧妙手段,一步步升官晋级。比如他在东北战败逃跑时,第八师被扩编为第八军,而他本人升任为中将军长;再比如,他从东北跑到淮海,再从淮海战败逃入云南,不仅成功躲过了追捕,还被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尽管云南早已解放,这个职位显然只是个空头官衔。然而,李弥能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毫发无损地逃脱,最终免于被枪毙,也算是历史上一个“奇葩”般的存在。 李弥的逃跑技术为何如此高超呢?要从他在淮海战场的表现来看。第十三兵团第九军第三师的少将师长周藩,就曾详细回忆过李弥如何利用精湛的演技逃脱重围。周藩在回忆录中写道,李弥以巧妙的伪装骗过了自己的手下,也成功地欺骗了战俘管理人员。至于周藩本人,他在投诚后成为华东解放军的官教导团学员,重新接受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周藩所学习的地方是“华东解放军官教导团”,如果将这个名称正确断句,意思就完全不同。通过这一细节,我们不难看出,周藩并非一开始就是从解放军阵营中的“战士”,而是通过投降重新接受了训练,这对理解当时的情势非常关键。 在淮海战场上,李弥的逃亡可谓一场心理与策略的较量,他几乎用尽了三十六计的每一招:金蝉脱壳、浑水摸鱼、瞒天过海、调虎离山、李代桃僵、假痴不癫、走为上计。李弥这一系列行动,几乎可以堪称“逃亡艺术”的典范。他对局势的判断和处理,极为老练,而这一切的背后,则是李弥对逃跑技巧的精细打磨与运用。 让我们通过周藩的回忆,更清楚地了解李弥如何用七计成功逃脱。1948年11月30日,李弥率领数十辆载满弹药的大卡车到达了徐州九里山的新营房第三师师部。周藩看到这一幕,心里顿时大喜——他认为,李弥带来了整个十三兵团的最后一批弹药,这意味着自己逃脱的机会增大了。然而,李弥随后的举动,却让周藩失望透顶:他一进入师部,便直接坐在周藩的行军床上,开始自言自语:“这么多兵团,这么多装备,如何能一条路走得通?让我们断后掩护,这不明摆着叫我们送死吗?”李弥显然对杜聿明指挥的撤退路线持否定态度,认为走不通。这时,李弥的目标非常明确:尽可能远离主力部队,避免与敌人交锋,争取一线生机。 接下来,李弥命令周藩第三师立刻行动,并切断与杜聿明总部的联系。杜聿明通过电话命令李弥停下来,但李弥显然并不打算听从,他让袁剑飞去应付老杜自己继续西逃。在这一过程中,李弥与杜聿明始终保持着极大的距离,而他的最终目标则是逃脱这场战斗的中心,避免被淮海战场的困境所拖累。 到了1949年1月10日,李弥已经身心疲惫,终于在绝望中对周藩说道:“东边都完了,杜老总没办法指挥我们了,不能再跟着他的队伍乱跑了。”李弥决定放弃继续与主力队伍作战,转而前往周楼据点暂时隐匿。然而,就在周藩转身去寻找掩护的片刻,李弥却凭空消失了。周藩在慌乱中找到周楼时,竟然发现李弥已经追了过来,还一边怒斥周藩:“你把我丢得一干二净!”周藩哭笑不得:李弥居然能跑得比他还快,真是“善于奔跑”。 周楼据点的人越来越多,周围的中将少将也蜂拥而至,而李弥仍在鼓励大家:“和平即将达成,我们只需要再坚持几天,就能看到希望。”然而,身边的士兵却因饥饿和缺乏补给而心生绝望。周藩苦笑着表示:“没有吃没有喝,怎么可能守住呢?等到和平谈判,我们已经饿死了。”李弥听后拍拍他的肩膀,坚定地说:“和平很快就会有结果,我们只需再坚持几天。”说完便沉沉入睡,直到解放军的炮火打破了这片宁静。炮弹爆炸的声音惊醒了李弥,他睁开眼睛,装作依旧没事地说:“你们当过参谋长,还想不出办法吗?”周藩这时终于明白,李弥早已考虑好了一切,并早就为投降做足了准备。
在许多军事历史的讨论中,曾有人评选出老蒋手下最“善于奔跑”的长腿将军,其中每一位
爱情不停站
2025-07-20 20:20:36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