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住下水道,翻垃圾!也不回国!”谁能想到,说出这句话的人,竟然是满分高考状

语蓉聊武器 2025-07-20 19:55:18

“我宁愿住下水道,翻垃圾!也不回国!”谁能想到,说出这句话的人,竟然是满分高考状元,清华学霸何碧玉!对此现状,郑强教授痛心疾首:“爱国,是一个人的底线!”振聋发聩! 这话传到国内时,不少人盯着屏幕上那个戴金丝眼镜的女人发愣。 她叫何碧玉,纽约大学神经学系的正教授,办公室墙上挂着《细胞》杂志的封面,那期有她主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研究。 1985 年,何碧玉出生时,父母在石油地质局的家属院分了套两居室。 她三岁时,父亲出差带回来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她能抱着书看一下午。 上小学那天,老师让背乘法表,她站起来一口气背到了二十乘二十。 期末考试,数学卷最后一道附加题,全班只有她写出了三种解法。 1996 年,新乡市一中要办少年班的消息传开,全市的尖子生都往校门口涌。招生老师拿着智商测试卷,何碧玉只用了一半时间就交了卷,得分比第二名高了三十多分。 这个班三十个名额,她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别的孩子还在为中考熬夜时,12 岁的何碧玉已经在啃高中物理课本。 少年班的课程表排得密,早上七点早读,晚上九点晚自习,她总在熄灯后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大学教材。 2000 年 6 月,班主任把她叫到办公室:“你试试高考?” 她回家跟父母说,母亲以为她在开玩笑,直到看到报名表上学校盖的章,才慌忙去给她买了套高考模拟卷。 7 月的考场,她是唯一一个需要老师帮忙拆密封袋的考生。成绩出来那天,教育局的人直接把电话打到了家里,说河南省出了个满分状元,14 岁。 清华园里的四年,她泡在易忠教授的实验室里。那会儿果蝇是她最熟悉的 “伙伴”,每天记录它们的行为轨迹,研究长期记忆的形成机制。 实验室的师兄说,她能在显微镜前坐八个小时不动,午饭就啃个面包。 2004 年毕业季,系里公示的保研名单里有她的名字,可她收拾行李时,箱子里多了份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父母追到北京西站,父亲把一本《钱学森传》塞进她包里:“别忘了人家是怎么回国的。” 她在华盛顿大学的导师是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第一次见面就扔给她一个课题:用 CRISPR 技术编辑果蝇的记忆基因。 实验室的超净台 24 小时运转,她常常带着睡袋守在里面,博士论文答辩那天,她的研究成果已经被《神经元》杂志接收。 2009 年拿到博士学位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递来橄榄枝,给了她一个独立实验室,每年两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 那年春节,母亲在越洋电话里哭:“你爸住院了,念叨着想看你一眼。” 她沉默了会儿,说 “项目离不开”。 后来有人翻出她 2016 年的采访视频,记者问她会不会回国,她正调试着脑电波检测仪,头也没抬地说:“这里的样本库有三十万例临床数据,国内哪家机构能做到?” 这话让国内学术圈炸了锅。那会儿许晨阳刚从美国回来,在北大办了个代数几何研究中心,可不到三年,他就在一次会议上说:“申请个课题要盖十几个章,时间都耗在报表上了。” 六年后,他重新回到了麻省理工。 何碧玉的名字,后来常出现在 “人才流失” 的讨论里。有人翻出她 14 岁时的照片,扎着马尾辫,举着清华录取通知书,身后是老家墙上 “为国争光” 的红标语。 去年,她的团队在《自然》上发表了最新成果,用 AI 预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概率,准确率达 92%。 论文致谢里,她感谢了纽约大学的支持,没提一句国内的经历。 老家的家属院早拆了,原来的位置盖起了商场。 偶尔有老人坐在商场门口的石墩上,还会跟人念叨:“以前这院儿里有个姑娘,考了满分上清华,后来去了美国……” 风从商场的玻璃门里灌出来,把后面的话吹得听不清了。 而对于何碧玉的这件事情,有网友表示,国家花那么多资源培养她,一句‘住下水道也不回’,太寒心了!这跟白眼狼有啥区别? 也有人觉得,换我可能也选美国。人家给顶尖设备、充足经费,搞科研不用天天填报表、跑关系,凭本事吃饭就行,国内学术圈那点弯弯绕,谁受得了? 还有人拿许晨阳举例,北大的天才回来又走了,说明问题不在个人,光骂没用,得想想为啥留不住人。 更有人纠结,她是挺厉害,可这话太扎心了,就算不回,也别这么踩祖国吧? 吵来吵去,其实都绕不开一个理:一边是家国情怀,一边是现实诱惑,这道题太难答了。 那么你们觉得如何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35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