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何香凝在逃离香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说:

历史萌乐站 2025-07-17 01:01:18

1941年,何香凝在逃离香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说:“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要打劫就来吧! 这声镇定的喊话背后,藏着一位革命老人半生的风骨。 彼时的何香凝已年近六旬,却早已是历经风浪的“老战士”。 她是廖仲恺的妻子,二十多年前就跟着丈夫投身反清革命,孙中山先生主持的同盟会里,她是为数不多的女性骨干,当年为了筹措革命经费,连陪嫁的首饰都变卖了,双手磨出厚茧也要亲手绣制旗帜支援起义。 1941年的香港早已不是世外桃源。 日军攻占香港的炮声刚过,侵略者就四处搜捕爱国人士,何香凝的名字早被列在“重点清查”名单上——她骂过日军侵华是“豺狼行径”,拒绝过汪伪政权的威逼利诱,连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都敢公开抨击,这样的硬骨头,日军怎会放过? 在地下党的秘密安排下,她带着儿媳和孙辈挤上了一艘小货船,打算经澳门转往内地,没想到刚驶出港口就遇上了劫匪。 船长急得满头大汗,这伙人拿着枪在岸边喊话,船一靠岸怕是人财两空。 可何香凝坐在船舱里,手指摩挲着随身携带的画笔——那是她走到哪儿都不离身的东西,当年在上海坐牢时,她就用炭笔在墙上画青松明志。 她对船长说:“别怕,他们要的是钱财,可我身上除了几件换洗衣物,只有给伤员准备的药品和这幅还没画完的《墨梅》。” 当“何香凝”三个字传到岸上,原本嚣张的枪声突然停了。 那伙人中有人认得这个名字——在华南一带,谁不知道这位画梅花铁骨铮铮的老太太? 她办过救济会收养战乱孤儿,捐过画作支援抗日军队,连寻常百姓都听过她“宁饿死不领敌人救济粮”的故事。 僵持了片刻,岸上有人喊:“原来是何香凝!误会,我们是附近渔民,被日军抢得没活路了才出此下策!” 船靠岸时,何香凝没说一句斥责的话,反而让随行人员把船上仅有的几袋粮食分了一半给他们。 她看着那些面黄肌瘦的渔民,叹了口气:“都是被战乱逼的苦人,真正的仇人是日本侵略者。” 这不是她第一次在危难中显露胸怀,当年南昌起义失败后,她冒着杀头风险收留过受伤的红军战士;淞沪会战期间,她在上海街头支起粥棚,给难民送药时被流弹擦伤手臂,只简单包扎就继续忙活。 后来有人问她,当时就不怕劫匪真的开枪? 她笑着说:“我这辈子见过的枪林弹雨多了,反动派的枪、侵略者的枪都没让我怕过,这些被逼无奈的穷苦人,心里总还有点良知。” 这份底气,来自她一辈子没向恶势力低头的硬气——当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她当众撕毁国民党党证,说“我双手不沾革命者的血”;日军占领广州时,她宁可在香港过着“食芋饮水”的清贫日子,也绝不接受侵略者的“优待”。 正是这样的人格分量,让那伙本想打劫的人羞愧离去,也让这艘小船得以继续前行。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何香凝的名字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她用画笔作刀枪,画的梅花永远枝桠苍劲,题的诗句总带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气;她用行动做表率,走到哪里都把“爱国”二字刻在心上。 这场惊险的遇劫,不过是她革命生涯里的一段小插曲,却恰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真正的革命者在危难面前的从容与大义。 她的勇敢从不是鲁莽,而是坚信正义终能压过邪恶,坚信人心深处的良知不会被乱世完全吞噬。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历史萌乐站

历史萌乐站

萌乐相伴,感受历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