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钱学森回国之后,中国科学院按照教授一级工资,给钱学森每月335.8元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7-16 22:08:55

1955年,钱学森回国之后,中国科学院按照教授一级工资,给钱学森每月335.8元人民币,1957年起,钱学森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每月增加津贴100元人民币,另外,每年年底给钱学森500元人民币左右的奖金。

  钱学森出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孩提时代亲历了国家的积贫积弱,青年时期更见证了外敌的铁蹄踏入国土,在那样的环境中,他深刻体会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主的国防和科技支撑,便难以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起初,他在上海交大攻读铁路工程,想着以“交通救国”,然而1931年的“一·二八事变”让他意识到,单靠铁路无法改变国家被动挨打的局面,自此,他将目光投向更高远的领域——航空航天。   1935年,钱学森获得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资格,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硕士学位,仅用一年时间,他便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随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并成为冯·卡门门下的高徒,在那里,他和导师共同提出了“卡门-钱学森公式”,对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才华横溢,更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卓越的成果赢得美国航空界的高度评价,甚至有人称他为“理论空气动力学的未来之星”。   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积累,钱学森在美国的地位日益提高,他曾参与创建喷气推进实验室,是美国空军研究火箭技术的核心成员,也被五角大楼视为战略资产,美国政府为留住他,不惜开出丰厚条件:每月超过3000美元的薪资,每年近5万美元的科研奖金,还有舒适的居所、研究自由以及可以自由出入军事重地的特权,对普通人而言,这些条件无疑是职业巅峰的象征。   在加州的岁月里,他从未停止思考一个问题:他的知识与能力,究竟该服务于谁?在他看来,科学的终极目的,并不只是技术的突破或个人的成就,而是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振兴,他深知,只有掌握了核心科技,一个国家才能真正强大,美国再优越,也不是他的归属。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态度骤变,钱学森因申请回国而遭到怀疑和软禁,整整五年,他被限制人身自由,甚至连基本的学术交流都受到阻碍,在这段时间里,他没有妥协,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等待时机,终于,在中美谈判和国际舆论的双重压力下,美国不得不在1955年放人,钱学森登上归国的船只时,曾对记者说,他不会再回来,他的心早已在东方扎根。   重返祖国后,钱学森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月薪仅为335.8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与他在美国的收入相比,几乎微不足道,但钱学森对此毫无怨言,他迅速投入工作,带领团队开展导弹、火箭和卫星技术的研究,彼时,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几乎是一张白纸,科研设备简陋,资料匮乏,甚至连基本的测试条件都难以满足,可钱学森从未抱怨,他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智慧倾注在科研一线,亲自参与方案设计、技术论证和实验组织,推动了中国从无到有地建立起国防科技体系。   生活上的落差,他也从未放在心上,虽然工资不高,经济压力不小,但他和妻子蒋英一同过着节俭而朴素的生活,家中摆满了他自费购买的书籍和剪报资料,却舍不得为自己添置新衣,即便如此,他依旧坚持将稿费和奖金捐赠给国家和需要帮助的人,1957年,他出版《工程控制论》获奖一万元,这在当时已是惊人数字,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全部用于购买国家公债,几年后,公债到期,他更是将连本带息的一万一千五百元全部捐给中国科技大学,用于改善教学设施。   钱学森始终拒绝特权,单位曾考虑为他建造带院子的专属住房,他婉拒了,理由是“不能搞特殊化”,即便在晚年,他依旧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公寓中,从未为自己争取待遇提升,他也不喜欢做官,凡是安排行政职务,他多次推脱,他认为,科学家最重要的岗位,是在实验室和讲台上,而不是在办公室里。   他的价值观,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不喜欢张扬荣誉,1991年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后,他即刻要求媒体低调处理宣传,他始终强调,科学成就不是某一个人的辉煌,而是整个国家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他从未接受“导弹之父”的称号,只说自己只是做了应做之事,他用行动诠释了“科技为民”的信仰,也用一生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即便在科技领域之外,钱学森依旧目光深远,早在1992年,他便建议国家跳过传统汽车工业的发展阶段,直接布局新能源汽车,这一建议在当年显得超前,却在多年后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方向,可见,他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奠基者,也是科技战略的先行者。   2009年,钱学森辞世,享年98岁,他要求葬礼从简,不设排场,然而国家为表达敬意,派出全军仪仗队送行,当日北京突降大雪,天地肃穆,仿佛在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送别。

0 阅读:0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