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硝烟未散,中国又悄然关上了一扇更为致命的大门!这一次,锁死的究竟是何物?其重要性远超稀土,恐将引发全球震动! 2023 年 7 月,中国商务部发了个公告,一下打破了市场的平静。 公告说,以后出口镓相关的东西,都得先申请许可证。审批的时候,会重点看进口方拿这些东西去干什么。政策一出来,美国博通公司的采购部门立马慌了神。这家公司做的 5G 射频芯片,80% 的原材料都是中国的镓锭。他们翻出十年前的供应商名单才发现,美国本土最后一家镓冶炼厂 2014 年就关了。欧洲的英飞凌公司也头疼,给大众汽车供的车规级芯片生产线,因为镓材料库存不够,只能临时减产。 锑的用处也不能小看。这种金属带点蓝色光泽,熔点低,能在高温下形成稳定的阻燃层。飞机座椅的防火布料里有它,高层建筑的电缆护套离不开它。更关键的是在军事上,锑和铅的合金能让穿甲弹更硬,坦克炮管的耐磨涂层也得靠锑化物帮忙。全球 70% 的锑都是中国产的,湖南冷水江的锑矿,从上世纪起就稳稳支撑着全球市场。 针对锑的管控措施出来后,国际市场反应更激烈。美国国防后勤局一周内就紧急加购了 2000 吨锑当储备。日本住友商事的人飞到玻利维亚,想找新的锑矿源,结果发现当地锑矿纯度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炼出同等纯度的锑锭,成本要高四倍。德国巴斯夫的工程师试着用锡代替锑做阻燃剂,结果防火性能降了 30%,根本达不到航空安全的标准。 中国做这些调整,不是一时兴起。过去二十年,国内镓、锑开采有点乱。有些小企业为了快点赚钱,用落后的工艺冶炼,不光浪费资源,还让周边土壤里的重金属超标。湖南有个锑矿区,就因为废水没处理好,下游村子的水稻都减产了。同时,国际市场上总有人低价抢生意,中国企业的利润被压得特别低。有家镓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说,2019 到 2022 年,镓的出口价甚至比开采成本还低。 这些管控措施的核心,是想把贸易秩序理顺。只要符合环保标准,用途正当,企业还是能通过正常审批拿到货。上海有家镓材料出口商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一季度,他们拿到许可证的出口量,跟政策实施前同期差不多。这说明,正常的国际贸易没断。 西方国家也在想办法应对。美国能源部拨了 1.5 亿美元,资助国内镓冶炼技术研发。加拿大的矿业公司计划在魁北克省重建锑矿加工厂。但实际困难比想的多。美国地质调查局说,建一条年产 100 吨的镓生产线,从选地方到能生产,至少得 4 年。加拿大的锑矿项目因为环保组织反对,工期已经拖了。欧洲更麻烦,熟练的冶炼技工缺了 3000 人,要重新建起相关的职业培训体系,得花一代人的时间。 全球产业链正在悄悄变样。韩国三星把部分芯片封装环节搬到越南,想离东南亚的镓加工点近点。德国大众和巴斯夫一起,在南非投资勘探锑矿。这些动作背后,是企业在重新考虑供应链安全。国际能源署统计,2024 年全球花在替代材料研发上的钱,比上年增长 47%,是十年来最高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角色在变,从单纯的资源供应者,慢慢成了参与制定规则的一方。这种变化的底气,来自于占全球 60% 的稀土分离产能,85% 的钨加工能力,还有完整的稀土永磁、半导体材料产业链。北京工业大学一份研究报告说,在 17 种关键矿产的产业链完整性上,中国的得分比美国和欧盟高不少。 世界正在适应新的竞争方式。那些以前被当成普通矿产的东西,现在更多国家把它们写进国家安全报告里。日本把镓、锑列为 “特定重要物资”,欧盟出台《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 2030 年本土产能满足自己 40% 的需求。这种变化不是为了对抗,而是全球工业体系终于意识到资源安全的重要性。只有每个环节都重视供应链的韧性,全球产业分工才能更稳地走下去。
据路特社报道,美国设立稀土定价体系挑战中国主导地位。2025年7月14日,美国采
【10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