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一旦开战,欧洲、日本、印度真能“坐收渔利”?说白了,中美“决战”的成本太高,收益太低,这种“赔本买卖”,两国都不会轻易干,欧洲、日本、印度想“坐收渔利”?先想想自己能不能扛住“池鱼之殃”。 中美都是核大国,军事力量稳居世界前二,真要打起来,轻则两败俱伤,重则引发核战争,全球都得陪葬,欧洲、日本、印度就算想“捞好处”,也得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扛住核辐射。 再加上中美贸易额去年超7000亿美元,中国是美国农产品、能源的最大买家,美国是中国科技产品、高端设备的重要供应商。 彻底脱钩,美国农民会破产、科技企业会裁员,中国出口会受阻、就业会压力山大,欧洲、日本、印度想趁机抢市场?可他们自己的产业链也依赖中美,真脱钩了,他们也得跟着倒霉。 而且中美互相制裁企业、限制人员往来,看似“伤敌一千”,实则“自损八百”,比如美国封杀华为,结果自己5G建设慢了,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美国军工企业成本飙升,欧洲、日本、印度想“看热闹”?可他们的企业也可能被波及。 有人可能会说:“历史上不是有小国在大国冲突里‘左右逢源’吗?”确实有,但案例极少,且条件苛刻,比如一战前的瑞士,靠永久中立国身份躲过战火,二战前的瑞典,通过“武装中立”让德国不敢轻易进攻。 但这些国家的“成功”,靠的是“特殊身份+强大实力”,不是“投机取巧”。 历史证明,大国冲突里“捞好处”的小国,要么有特殊身份,要么有强大实力,否则大概率是“被利用、被牺牲”,欧洲、日本、印度想靠中美冲突“上位”?先看看自己有没有瑞士的“中立底气”或瑞典的“军事实力”。 既然中美“决战”概率低,欧洲、日本、印度真实想法是啥?现实看,他们更想“平衡”中美,而不是“选边站”,毕竟中美都是他们的最大贸易伙伴,得罪谁都没好处。 德国总理朔尔茨去年访华时说“脱钩不可取”,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欧洲战略自主”,欧洲既想买中国的电动车、太阳能板,又想买美国的天然气、军火,哪边都不想彻底得罪。 日本嘴上跟着美国喊“中国威胁”,但身体很诚实,去年对华出口额超1500亿美元,是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国之一,日本企业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哪舍得放弃? 印度一边和美国搞“印太战略”,一边和中国谈边境问题、扩大贸易,印度知道,要想成为“全球大国”,既得靠美国的技术,也得靠中国的市场,两边都得哄着。 他们清楚中美冲突的代价,更想“左右逢源”赚两头钱,而不是“选边站”当炮灰。 中美“决战”更像是网络上的“情绪宣泄”,现实中发生的概率极低,为啥?因为中美都是“理性大国”,打仗、脱钩、舆论战,成本都高到能要命,收益却低得可怜,谁都不会轻易动手。 欧洲、日本、印度想“坐收渔利”?更像是“美好的幻想”,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大国冲突里“捞好处”的小国,要么是“特殊存在”,要么是“悲剧样本”,对这三个国家来说,更聪明的做法是“劝和促谈”,推动中美合作,而不是“煽风点火”,等着捡便宜,毕竟中美打起来,全球都得遭殃,他们也跑不了。
俄罗斯玩砸了,印度也玩崩了,他们心照不宣来了中国!近段时间,俄罗斯误判形势,就地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