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 琉璃的前世今生
琉璃:火与艺的结晶
琉璃,古称“璆琳”“药玉”,是以人造水晶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的彩色艺术品。其工艺可追溯至西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赞其“彩云易散琉璃脆”,道出了琉璃的珍贵与脆弱。
非遗琉璃的技艺密码
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核心工艺包括:
1. 脱蜡铸造法:以蜡塑形、包裹耐火材料,高温熔蜡后注入琉璃浆,工序多达20余道。
2. 色彩秘方:传统矿物釉料调配技法,如钴蓝、孔雀绿等,需精准控制温度与氧化反应。
3. “窑变”天成:琉璃在窑内自然流动形成的独特纹理,每一件皆为孤品。
南北流派的千年对话
山西介休琉璃:以建筑构件闻名,故宫太和殿的琉璃瓦便源于此,釉色沉稳厚重。
山东博山琉璃:擅长“鸡油黄”“松石绿”等名贵色料,被誉为“中国琉璃之乡”。
台湾琉园:融合现代设计,将传统技艺推向国际舞台。
当古老技艺遇见现代美学
当代艺术家通过琉璃表达新锐理念:
- 林徽因的侄女林璎曾设计琉璃生态装置;
- 上海玻璃博物馆以互动展览重塑琉璃认知。
守护“脆弱”的永恒
随着机械化生产冲击,传统琉璃作坊已不足百家。北京“琉璃渠村”、上海“田子坊琉璃工坊”等通过研学体验、数字存档延续火种。
“琉璃易碎,匠心永存。”这抹穿越千年的流光,正以新的姿态照亮未来。中国文化艺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