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总爱冒虚汗?老中医教你3个小动作,悄悄把气血补回来 一个月前,李阿姨来拿药,说最近老是出虚汗,白天没干啥活,衣服却总是濡湿一片,尤其是背心和脖子那块,像是水泼上去的。她才五十出头,体检也没查出什么特别的问题,偏偏就是觉得虚,手脚没力,晚上还总是睡不安稳。她说自己年轻时身体一直不错,现在怎么一到夏天,就像被抽空了一样。 这不是个例。门诊里但凡坐下来细聊,都会发现不少人一入夏就开始“漏气”,动不动就出汗,尤其是那种不带运动、不带热的汗,明明坐着也没动,汗就悄悄从后背、额头、胸口渗出来。风一吹,凉得直打寒战。偏偏去查又没什么毛病,体检表上全是正常,两手一摊,只能继续忍着。 夏天出汗是正常的,毕竟天热,身体要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但问题在于,有些人出的是“虚汗”,不是因为热,是因为身体里“撑不住了”。气血一虚,汗就管不住。尤其是中气不足的人,汗腺像被打开的水龙头,关不上。 很多人以为这是小事,忍一忍就过去了。可真正难受的人才知道,这种汗不是流出来就舒服了,而是越出越虚,越虚越出,像个恶性循环。时间长了,不仅人变得越来越乏力,连情绪也变得烦躁、易怒,甚至晚上睡觉都觉得心浮气躁。 气血不足不是大病,却是身体发出的“预警”。它不会一下子让你倒下,但会像慢性掉电一样,一点点把你掏空。尤其是夏天,阳气本该最旺盛的时候,如果人却总觉得冷、虚、汗多,那说明身体的“炉火”已经不旺了,得赶紧调一调。 有时候不需要太复杂的方式。真正有效的,往往是最简单、最日常的事。像老一辈常说的,“动则生阳”,气血虚的人,最怕的就是整天坐着、躺着不动。你越不动,气血越不流,虚汗反而更容易冒。 有三个小动作,动得不多,但胜在坚持,适合在家、在办公室、甚至等公交的时候做,不显山不露水,却能慢慢把身体的底子养回来。 第一个动作是揉内关穴。这个穴位在手腕内侧,大概三指宽的位置。每天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压,打圈揉个两三分钟,不用太大力。这个动作能稳心神、缓虚汗,尤其是晚上睡前做一做,整个人都会安稳些。 第二个动作是叩背。早上起床前或晚上洗完澡后,双手握空拳,从肩膀往下轻轻敲打脊柱两侧,一直到腰部。这个动作可以刺激膀胱经,帮身体把寒气和湿气“赶出去”。别小看这几下,敲完后一身轻松,背也不那么凉了。 第三个动作是提肛。听起来有点不好意思,但这确实是个老中医常提的法子。每天有意识地收缩肛门,持续五秒,再放松,反复做个十几次。这个动作能激活下腹部气机,对改善中气下陷、出虚汗有明显帮助。关键是,没人看得出来你在做,随时都能练。 这些动作看起来不起眼,但关键在于“日久生功”。不是做到流汗才算动得多,也不是做一次立马见效,而是像慢慢煲汤一样,一点一点把气血养回来。现在的人太习惯立竿见影了,稍微没效果就放弃,其实身体是最慢热的朋友,它需要的从来不是猛药,而是日常的用心。 除了这些动作,饮食也得跟上。夏天别总是吃冰的、凉的,一碗冷面、一杯冰奶,吃下去舒服了,气血却被“冰封”了。可以喝点温热的粥,比如小米粥、红枣粥,或者煮点黄芪、党参当水喝。别怕麻烦,身体给你回馈的时候,你就知道值不值。 出虚汗的人,大多都有个共性:身体“空”了。不是没吃好,而是没补对。不是没动,而是没动到点子上。很多时候,补气血不是靠什么大补丸,而是靠一点点“积蓄”起来的行动。就像老屋修漏,不是一晚上能修好,但只要不放弃,总会有一个不再滴水的早晨。 夏天不该是让人虚得窝在家里的季节。它明明是阳气最旺、生命最活跃的时节。别让虚汗偷走了你的热情和活力。别把出汗当成正常的“排毒”,有时候,它是在提醒你,该停下来,听听身体在说什么了。
老中医把完我的脉以后陷入了沉思
【2点赞】
发财乌鸦
合谷穴